张飞遭遇刺杀的消息传到了成都,刘备显现出一种几乎是预见未来的能力。他听到张飞的部下都督向自己上表时,立刻做出了反应:“飞营都督表报先主,先主闻飞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飞死矣。’”按照常理来看,张飞部下都督的上表不一定意味着张飞遇害,也可能只是关于粮草或军械的催促。但刘备没有看到表章,却能断定张飞已经死了,这说明他早已预感到不幸的事情即将发生。虽然《风起陇西》这种小说存在很多虚构成分,但其中有一点是可信的——古代战争中,帝王和将帅都会十分重视情报工作,他们不仅会派遣间谍潜入敌营,还会在自己部下的军队中安插眼线。刘备可能早已得知有人在谋害张飞。
张飞作为一位顶级的将领,他的安全措施一定是非常严格的。作为司隶校尉,他的职责不仅包括监管京师和各地,还要保护皇帝的安全,并派遣密探监察重要人物。这一职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连诸葛亮在张飞遇刺后都以丞相身份兼任司隶校尉。司隶校尉这个职务的设立,类似于九门提督或锦衣卫的职能,不是一个简单的职位。张飞作为一位身兼多职的重臣,随时都需要警惕来自内部的威胁。
即使张飞是一个赫赫有名的车骑将军,也身居高职,周围的防卫自然不容小觑。他的中军大帐一定设有重重警戒,除了门口的岗哨和巡逻队外,还有专门的贴身侍卫。然而,张飞最终仍然被杀,而且刺杀者是他自己手下的两个“帐下将”——范强和张达。这让人不禁质疑:他们怎么能够轻而易举地刺杀张飞并成功逃脱?
《三国志》对此事件有明确的记载:“先主伐吴,飞当率兵万人,自阆中会江州。临发,其帐下将张达、范强杀飞,持其首,顺流而奔孙权。”这里有一个关键点不可忽略:范强和张达并不是普通的麾下将领,而是“帐下将”,这个职位代表了极高的亲信警卫地位。古代军队中,“帐下将”指的是将领身边的亲信侍卫,类似赵云和魏延在刘备手下担任的“牙门将军”,他们不仅要保护主公的安全,还肩负着处理重要事务的责任。
由此可见,范强和张达之所以能顺利刺杀张飞,并在事后成功逃脱,背后一定有不可忽视的背景。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身为亲卫,也因为他们在张飞的营帐内拥有足够的权利调动哨兵和人力,甚至可能得到了某些高层的支持和帮助。为了能够发动这次刺杀,他们必定经过了缜密的安排和准备。
然而,问题在于,这两个“帐下将”是否真如外界所传那样,因为个人恩怨或外界压力才决定刺杀张飞呢?他们经过严密的选拔和考察,身为张飞的亲信,怎么会在如此关键时刻做出背叛之举?更重要的是,刺杀事件发生后,他们的家属并未受到任何惩罚,这也令人疑惑。依照常理,他们杀害了上司,家族应该受到牵连,然而《三国志》中的记载并未提及此事。对于范强和张达而言,是否背后还有更深层的政治利益在驱动?
此时,我们不禁要思考,刺杀张飞的幕后,是否有更复杂的权力斗争在暗中操控。诸葛亮作为一位深谙权谋的智者,定然早已意识到,这并非单纯的个人恩怨,而是更广泛的政治斗争。诸葛亮知晓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征讨东吴,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任务,但他并不排除其他人反对这些计划,甚至有可能有人在暗中通过刺杀张飞来阻止刘备伐吴的大计。
刘备与诸葛亮对西川门阀的“宽容”或许已经超出常理,他们对某些人过于纵容,甚至不敢依法处置一些不服从的将领和门阀成员。例如,黄权带兵投降曹魏后,刘备和诸葛亮并没有对其家属进行严厉惩罚,反而照旧待之如初。黄权最终在曹魏得到了重要职务,甚至在司马懿的信件中被赞扬为“快士”,这也反映了当时蜀汉集团的内外矛盾。
从这些细节来看,刘备的困境不言而喻:作为外来者,他在多个地区并未获得完全的信任和支持。他无法像曹操那样凭借丞相的身份或孙权那样依靠家族的势力。他不得不谨慎应对蜀中门阀,既不能得罪他们,也不能过于依赖他们。这种局面,使得他无法深入追查张飞的死因,甚至不敢对自己身边的亲信进行彻底调查。
至于张飞的副手吴班和吴懿,他们的角色也值得我们深思。吴班作为“营都督”,可能在张飞的死后成为了蜀汉的关键人物。而张飞的死,也可能与他和吴懿等蜀中门阀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关。或许,刺杀张飞的背后,隐藏着蜀汉内外部势力的博弈和权力斗争。
综合史料来看,张飞的刺杀事件充满了诸多疑点。无论是门阀之间的矛盾,还是内部权力的争斗,都可能为这次谋杀提供了动机和机会。而刘备和诸葛亮能否真正查清张飞死因,揭开幕后的真相,恐怕还需要更多的历史资料和深层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