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这个与儒家并肩成长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流派,实际上是一个纪律严密、运作有序的学术团体。与孔子在各国游历时传播儒家思想类似,墨家的成员们也同样积极前往各个国家,担任官职并推广墨家理念。
墨家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兼爱”、“非攻”、“节用”、“明鬼”和“天志”。这些主张的含义是:提倡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地相互爱护,不论高低贵贱,每个人的内在尊严都应当保持平等;反对一切侵略战争,提倡以和平解决纷争;强调节约资源,珍惜前人留下的财富;崇尚科学,尤其是在自然现象与天气的预测上,力图揭示宇宙的规律。
然而,墨家与其他学派不同,它不仅仅是一个哲学流派,还兼顾了科学研究。墨家思想体系中的科学成就极为突出,尤其在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堪称先见之明。那么,如果在汉武帝时期,墨家没有遭到皇家彻底打压,如今的中国科技会是怎样的呢?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探讨墨家灭亡的原因。只是因为皇权的强制压迫吗?实际上,除了墨家之外,其他学派也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打击,但为何墨家没有像道家、法家那样能以另一种形式延续下来?特别是墨家所拥有的辩证法和科学创造力,假如能够流入民间,势必会使中国的科技发展遥遥领先。
墨家之所以未能长存,与其过于理想化的思想及皇家对其打压的强度密切相关。墨家的生存环境比其他学派更为严峻。首先,墨家内部的选拔机制相当严格,要求巨子不仅具有卓越的个人能力,还必须具备超凡的领导力。这个巨子的责任非常重,除了哲学、科学之外,还涉及天文、军事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事无巨细都需要具备深厚的学识。最初几任巨子虽然能担负起这些重任,但随着时间推移,所需掌握的知识面越来越广,能够胜任的杰出人才逐渐稀缺。久而久之,墨家内部普通成员对巨子的信服逐渐动摇,这对于一个学派的生存来说是致命的。
相比之下,其他学派如道家和法家虽然也遭遇了压制,但它们能够以更加隐晦的方式存活下来,甚至发展壮大。墨家无法像它们那样重生,是因为其内部分裂严重,无法凝聚成有效的抵抗力量。当皇权发动清洗时,墨家的成员或投向其他学派,或选择等待死亡,墨家的思想最终也随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皇权对墨家理念的强烈反感。墨家对领导者的选举方式和学术要求与封建皇权的运作方式完全对立。墨家的选举制度强调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并且拒绝世袭,要求巨子必须有能服众的发明或学识。这无疑触犯了当时封建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尤其是第五条,鼓励民众解放思维、启迪智慧,完全与封建统治者依靠压迫和束缚民众的治理方式相悖。墨家主张人民应当拥有独立思考的自由,这对于权力至上的皇帝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墨家与皇权的对立几乎使得两者不可能共存。即便如此,如果墨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科技水平会发展到怎样的高度呢?让我们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设想一下。
甘德和石申,这两个名字可能不为许多人所熟知,但在国际天文学界,他们被认为是所有天文学家共同的祖先。伽利略发现木卫二的过程,实际上是基于甘德和石申所绘制的星图,尽管在当时并没有现代的天文观测设备。通过巧妙的计算,这两位前人已经能够精确地预测星体的运动轨迹。
墨家的“天志”理念恰恰与这些成就不谋而合。假如墨家能够继续研究和发展《甘石星经》,中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或许能早在几百年前便超越世界其他国家。更重要的是,天文学的进步还可以直接推动其他科学领域的进展,形成良性循环。
若真如此,中国的科技领域将会迎来前所未有的繁荣。基于两千多年的文化积淀,中国在小孔成像、极限理论、力学、几何学、时空观等领域的突破,可能早已领先世界。我们无法凭借现代的认知去轻易衡量古代先贤的智慧。墨家的成就曾令全世界的科学家叹为观止,我们唯一能做的,是给予它应有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