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改变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轨迹,同时也引发了全球格局的巨大变动。战后,作为战胜国之一的苏联迅速崛起,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当时的苏联风头正盛,能够左右世界局势,哪怕是最强大的国家面对它也难免心生忌惮。
作为一个超级强国,苏联本应在世界历史上占据辉煌的一席之地。然而,它的兴起极为迅速,灭亡也同样快,仅仅69年的时间,这座看似坚不可摧的“钢铁帝国”便轰然倒塌,令世人唏嘘不已。苏联解体的速度甚至令其最大对手美国都感到震惊和难以置信。
回顾苏联的历史,曾有一段时间其科技实力远超美国,尤其是在高精尖技术领域,美国只能紧随其后,奋力追赶。在苏联历任最高领导人中,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无疑是苏联最为辉煌的阶段,军事实力更是令美国为之震惊。
但从根本上说,苏联就像一个被压抑的“巨人”。无论从政治形态还是政治结构上看,苏联都表现出一种类似亚健康的“畸形”状态。这种畸形从苏联建国伊始便埋下伏笔,经过斯大林和赫鲁晓夫时代的潜伏,到勃列日涅夫时代彻底显现出来。
勃列日涅夫一共掌权18年,在这期间创下了不少耀眼的成绩,然而这只是苏联表面上的辉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正是他在这18年里亲手推动了苏联的衰败。到了他执政后期,权贵阶层奢靡成风,政治腐败严重,大厦摇摇欲坠,继任的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和戈尔巴乔夫都已无力回天。
那么,勃列日涅夫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带领苏联走向灭亡的呢?很多人认为他能掌控苏联18年,必然是个政治手腕极其强硬的领导者,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勃列日涅夫不仅缺乏才华,而且性格相当软弱。
正如俄罗斯历史学家梅德韦杰夫所评价的那样:勃列日涅夫缺乏才干,各方面都很薄弱,但正是这种“弱点”,反而成了他的“优势”。赫鲁晓夫被迫下台后,苏联面临着选择最高领导人的难题,勃列日涅夫既不是首选,也非次选。
当时苏共内部有两位实力和声望相当的人物——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他们势均力敌,双方拉锯导致政治僵局。为避免两方互相消耗,苏共领导层经过激烈讨论,最终选中了勃列日涅夫作为妥协的最高领导人。
勃列日涅夫当时完全没料到自己会被赋予如此重任。登上最高领导人宝座后,他并未展现出强硬的领导风格,反而延续了他一贯的软弱作风。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苏共中的地位逐渐稳固,并最终成为掌控党政军大权的超级领导人。
如果不是苏联还披着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外衣,勃列日涅夫早已和历史上的沙皇无异。表面政治似乎稳健,实则内部早已满目疮痍,几近病入膏肓。
作为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苏联确实强大,至少在其存在期间表现光鲜。在勃列日涅夫时代,苏联的光辉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其军事力量强大到让美国甘拜下风。当时苏联核武器的数量已超越美国,成为历史上无可争议的超级军事强国。
但这种军事上的强大,却暴露了苏联发展的严重畸形——其军事扩张是以牺牲经济基础为代价的。盲目强化军力正是苏联走向解体的根本原因。对于任何国家来说,经济才是所有活动的根基,而勃列日涅夫显然忽视了这一点。
根据苏联官方资料显示,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超过85%的工业投资用于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特别强调战略核武器和远洋海军建设。然而,轻工业和民用手工业的投入仅占15%左右。因此,苏联可以轻易制造飞机和大炮,却连一根火柴都难以生产。
民生是国家发展的根基,百姓生活得不到保障,发展重工业又有何意义?但勃列日涅夫对此毫无顾虑,他奢华的生活丝毫未受影响,百姓的困苦他也视而不见。
执政后,勃列日涅夫甚至将母亲接入克里姆林宫,她所见的是珍贵的家具、地毯、名画、瓷器、银器和水晶玻璃制品,这些多数是前沙皇时代的收藏品。勃列日涅夫在奢靡生活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毫不顾忌苏联的发展已经陷入极端困境。
这种“上行下效”的态势下,勃列日涅夫的奢靡作风带动了苏共高层领导人纷纷追随,他们借助职权肆意贪污国有资产,满足自身私欲。腐败现象深入苏共的每一个角落,而勃列日涅夫不仅不加制止,反而公开鼓励这种享乐主义。
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向苏共官员讲述自己的经历:“你们不懂得生活,谁也不能只靠工资过活。我年轻时在中等技术学校读书,给车皮卸货赚点外快。我们每搬三个麻袋或箱子,就偷偷留一个。”
勃列日涅夫如此,底下的官员更是肆无忌惮。在他18年的统治中,高官权贵们中饱私囊,损公肥私成了公开的“潜规则”。
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安德罗波夫上台,开始以整顿腐败为核心推动改革,仅州级以上高官就有三分之一因贪污被撤职。
有人或许会质疑,既然勃列日涅夫如此糟糕,为何还能执政长达18年?这是因为苏联权贵阶层作为既得利益者,不允许他下台。1976年,年迈的勃列日涅夫已经身心俱疲,记忆力严重衰退,多次试图辞职,但都未获允许。苏共高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坚决不放他走,除非他去世……
参考资料:《苏联史》等。(图网,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