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历史的女人——第78期)
1938年,朱德总司令在延安的抗大讲课。课堂上快要结束时,朱德为了节省时间,直接开始照读讲稿。这时,台下突然传来一声愤怒的质问:“照稿子念,谁不会?”
在当时,朱老总作为红军的元老,威望极高。哪位女学生敢在课堂上如此顶撞他呢?这位敢于直言的女生显然不是普通人。她会是谁呢?有人可能会猜测她是朱德的亲人,甚至他的女儿。但朱德唯一的女儿,朱敏,刚出生不久,且在1938年时,她还在乡下与外婆生活。因此,她不可能是这位女生。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个女生就是朱德的妻子康克清。
常常有观点认为,康克清是一个温和、善良的人,甚至看上去可能性格柔弱。然而,真实的康克清远不止如此。她是一个坚定、有个性、甚至可以称得上刚烈、泼辣的女子。她与朱德的互动,也是她个性的真实写照。
(一)为革命而死,总比被人当棵烂白菜踩一辈子要强!
康克清原名康桂秀,1911年9月7日出生于江西省万安县一个贫困的渔村。康桂秀的命运从小便充满了波折。因家境贫困,她出生不到40天便被送给邻村的罗姓人家做童养媳。那时,家里负担重,父母无法抚养她,只能将她寄养在别人家里,以期能将来为人家儿媳。
但命运似乎总喜欢捉弄人,尚未长大的康桂秀便失去了这份婚约。罗家唯一的独生子夭折,她也没能如愿以偿成为这个家庭的媳妇。尽管如此,罗家对康桂秀依然很善待,视她如亲生女儿。只是,养父母本身也贫困,康桂秀从小便没有接受过任何正统教育。她从六岁起便开始放牛,十几岁便学会做饭、推磨、劳作,年少的她便承受了超乎寻常的生活重压。
虽然生活艰辛,但这些磨砺也使得她变得更加坚韧,锻炼了她钢铁般的意志和强大的个性。
14岁时,康桂秀加入了当地妇女组织,接触到了革命思想。这令她的养父母很是忧虑,因为在那个年代,革命之路意味着极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尽管如此,康桂秀依然坚持自己的选择,毅然投入了革命的怀抱。她也因此拒绝了母亲为她安排的婚事。
17岁时,命运的转折点终于到来,康桂秀遇见了当时红军的领导人朱德。
1928年秋,陈毅在她的家乡罗塘湾招兵,康桂秀心中产生了强烈的冲动,决定加入红军。尽管父母极力反对,她还是坚定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加入红军后,陈毅曾对她说:“小姑娘,当红军是要打仗的,你不怕吗?”
康桂秀毫不犹豫地回答:“人总是要死的,为革命而死,总比被人当棵烂白菜踩一辈子要强!”
她的坚定与决心令陈毅也为之动容,最终,她加入了红军。
(二)朱军长,你真幽默!
康桂秀与朱德的第一次见面发生在前往井冈山的途中。
那时,朱德和毛泽东带领的红四军正在艰苦的战斗中。朱德妻子伍若兰不幸被敌人俘虏并残忍杀害。伍若兰的牺牲让朱德心情沉重,也让康桂秀深刻感受到了革命的风险和生命的脆弱。然而,这并未让18岁的康桂秀退缩,反而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念。
康桂秀初见朱德时,原以为他是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但朱德给她的印象却是一个淳朴的农民,身上没有任何军人架子。那时,朱德偶然路过女兵的住处,曾志邀请他走进来。姑娘们一见到朱德,立刻肃然起敬。但朱德却笑着说:“怎么都不说话了?刚才不是挺热闹的吗?”
这句话打破了场面的尴尬,大家都放松了下来。康桂秀也不由自主地笑了出来:“朱军长,你真幽默!”
朱德被她的直率和真诚所打动,询问她的名字,并得知她才18岁时,他惊讶地说:“这么小就干革命了,打仗是会牺牲的,你怕不怕?”
康桂秀毫不犹豫地答道:“怕死就不来当红军了!”
朱德对她的回答感到非常欣赏,两人相互激发着对革命的信念。
(三)我自己有工作,希望你在生活上不要指望我太多!
1929年,17岁半的康桂秀与43岁的朱德举行了简朴的婚礼。朱德不仅亲自借钱,还请战士们共享这顿简单的饭菜。
婚后,康桂秀并没有因自己的身份而做出任何特殊要求,反而依然保持着自我奋斗的节奏。新婚之夜,她便告诉朱德:“我自己有工作,还要抓紧时间学习,希望你在生活上不要指望我太多!”
朱德完全支持她的想法,深知革命路上不能有过多的依赖。他告诉康桂秀:“我有警卫员照顾,生活上的事不用你多操心,你只需全力以赴做革命工作和学习。”
(四)千万别把我留下,我死也要跟着红军走,跟着你走!
1934年,康克清与朱德一同参与了艰苦卓绝的两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途中,康克清不仅要背负自己的一切行李,还经常帮助伤病员搬运物资。她的身体足够强健,但长时间的行军和恶劣的环境依然让她在第三次翻越雪山时,生了重病,体温飙升到40度。
然而,红军的医疗条件极为简陋,许多伤员都未能得到及时救治。当时,张书记因红军的粮草紧张,不仅克扣了朱德的口粮,还做出残酷的决定,打算将康克清留在长征路上。然而,康克清坚决表示:“千万别把我留下,我死也要跟着红军走,跟着你走!”
最终,朱德得知后,立刻带领警卫员前去营救,发出了雷霆之怒:“走!让部队带着她一起走!”康克清因此被救回,也最终成功跨越了大雪山。这一段艰难的长征路,体现了她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革命意志。
(五)念稿子,谁不会啊!
长征结束后,朱德和康克清安定下来。1938年,朱德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党的建设》。课快结束时,朱德为赶时间,开始读起讲稿。没想到,康克清站了起来,毫不客气地说:“照稿子念,谁不会呀?”
这一幕让朱德既尴尬又无奈,但他并未发火,因为她是自己的爱妻。康克清的直率与豪爽,也正是朱德深深喜爱她的原因之一。
尽管课堂上她受到了批评,但这次事件也再次展示了康克清的独立与坚定,展现了她作为一位革命伴侣的独特魅力。
在随后的岁月里,朱德与康克清携手并肩走过了47年的风风雨雨。在革命的浪潮中,他们相辅相成,携手共度艰难时光,始终不离不弃。康克清虽然没有亲生子女,但她对朱德后代的关爱与陪伴,使她的故事永载史册,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中一个难忘的篇章。
康克清于1992年4月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