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25日,南朝鲜第一师的部队正以气吞山河的姿态行进在云山地区。当时,距离“联合国军”成功占领平壤仅过去六天。此时的南朝鲜军士兵们因得到了美国的强力支持,加之北朝鲜的兵力已经所剩无几,士气空前高涨,大家普遍认为战争即将结束,胜利的荣耀必将属于“大韩民国”。然而,正当他们满怀信心时,突然从四面八方传来了震耳欲聋的炮火声。大量的中国志愿军士兵从周围的山地里涌现,给了这些南朝鲜士兵当头一棒。
令人意外的是,在美国率领的“联合国军”刚刚占领平壤的同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悄然越过了鸭绿江,悄无声息地进入了朝鲜战场。而这些南朝鲜士兵根本没有意识到,他们所期待的胜利将永远无法实现,中国军人将成为他们及美国士兵心头挥之不去的噩梦。云山战役,也因此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的首战。
当时,指挥这支南朝鲜部队的师长名叫白善烨。对于大部分中国人来说,这个名字或许较为陌生,但在南朝鲜,他可谓是响当当的人物,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传奇”式人物。1939年,白善烨从平壤师范学校毕业,正值日本侵华之际,白善烨此人投机取巧,趁机逃往东北并成功考入伪满洲政府所开办的奉天军官学校。在这所由日本人扶持的军官学校毕业后,他顺理成章地加入了伪满洲军。
本以为自己事业将步步高升,没想到日本很快战败,白善烨为了避免成为战俘,匆忙逃回了平壤。因为他曾在正规军官学校受过训练,又适时地向朝鲜政府提供了自己的军事才能,迅速被提拔进入了政府部门。然而,他的好运并没有持续太久,跟随的领导人因“夺权”失败被金日成解除职务,白善烨果断趁机转投南朝鲜,再次因为其伪满军队的履历而被南朝鲜政府视为“急需人才”,得以继续在军中稳固职位。
然而,南朝鲜局势日益恶化,当北朝鲜发动进攻,白善烨带领部队一路往南撤退,最终退守至釜山。此时,美国的援军及时到达,借助美国的强大支援,“联合国军”成功反攻,将北朝鲜军队击退。1950年10月19日,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攻占了平壤,而白善烨也成为第一位带领部队冲入平壤的南朝鲜军官。在美国军方眼中,白善烨依然是一位“可堪重用”的指挥官,后来他还成为南朝鲜历史上首位晋升为上将的军官。
回到云山战役,在南朝鲜部队与中国军人发生激烈交火后,白善烨展现出丰富的作战经验。他迅速组织部队,在云山一带构筑了一道防线。然而,先头部队虽然遭遇重创,但成功俘获了一名中国志愿军士兵。白善烨凭借其流利的中文和外语能力,亲自审问了这名俘虏。审讯结果让白善烨震惊:云山周围已经有数万中国志愿军集结。更令白善烨不安的是,这名中国士兵提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王家善,现任中国人民志愿军50军150师师长。王家善曾是白善烨的上级,在伪满洲国时期担任过第七旅旅长,而白善烨正是他的部下。王家善与白善烨不同,他是情势所迫,才加入伪满洲政府,后来在东北的光复过程中起义,且为中国革命立下赫赫战功。
然而,面对的不是昔日的“老领导”,而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39军116师师长汪洋。尽管如此,白善烨依然心生恐惧,决定放弃阵地,并将这一情报迅速传递给美军。美第八集团军司令立即决定调动美国陆军第一骑兵师支援。美国陆军第一骑兵师是美军的王牌部队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号称从未尝过败绩。该师装备精良,行动迅速,进入云山的目的就是彻底消灭北朝鲜军。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志愿军39军也被派遣前来迎战,这支部队同样是一支“王牌军”。39军的前身是工农红军第25军,在抗战时期与新四军第3师一同并肩作战,在解放战争中,39军战功赫赫,作为解放军中的主力部队,其威名传遍了整个中国。朝鲜战争爆发后,39军迅速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入朝作战的先锋之一。
云山位于朝鲜的平安北道,地形险要,群山环绕,河流纵横,是一座极具战略意义的小城。尽管其规模不大,但由于地势险要,云山成为了朝鲜北部的交通枢纽。更为重要的是,它恰好位于美第8集团军的作战范围内,因此,云山一战成为了双方的重头戏。志愿军将这一战役视为一次重要的战略起点,意图通过云山一战打开局面。
1950年10月31日,时至战斗的第六天,南朝鲜部队开始撤离,白善烨决定将防务完全交给美骑一师。美骑一师的主力已经赶到了云山的南侧,而白善烨带领剩余的部队继续在山中勉力支撑。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随着美骑一师的强大攻势,南朝鲜部队的抵抗变得力不从心。
就在这个紧要关头,志愿军39军再次发起了猛烈反攻。两军的战斗接连不断,虽然美军拥有强大的装备优势,但志愿军展现出了坚韧的战斗精神,经过数轮激战,最终美军第一骑兵师被彻底打击,云山战役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大获全胜结束。
这一战的胜利,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极大的信心,云山之战的成功不仅令敌人震惊,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军队的实力。战后,美国陆军参谋长乔·柯林斯在回忆录中表示,这场战役令美国军方痛失颜面。云山之战成为了朝鲜战争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人的士气,并打破了“美国常胜军”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