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8月的某个日子,彭总视察东三省,并顺道来到了哈军工。这一行程对彭总来说并非偶然,他和哈军工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无论是考察工作还是经过该地,彭总总会抽空来看一看哈军工。比如上一次,他便是在从朝鲜归国的途中顺道去的。
彭总之所以如此重视哈军工,并不仅仅因为该校院长是他多年来的好友陈赓,更因为哈军工是他心中一项未竟的事业。哈军工是由伟人亲自安排筹建的,我国首所多军兵种、综合型的国防高科技学府,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而这正是彭总一直渴望实现的目标。早在哈军工筹建之初,身处朝鲜战场的彭总就全力支持这一事业。
彭总即将到来,陈赓早已做了周密的准备。他亲自前往接站,安排了简单而富有诚意的招待——食堂准备了一锅热腾腾的大锅菜,给彭总接风洗尘。刚好,哈军工正进行新学员的授衔仪式,这是彭总十分关心的事情。为了让彭总能够详细了解学员的情况,陈赓提前让秘书准备了名单,并打算汇报一下学员的学习进展和授衔情况,顺便请彭总过目。
果然,彭总一下车,便关切地询问起了授衔的具体情况。陈赓详细汇报后,彭总听后显得很满意。然而,当陈赓提到一名学员的名字时,彭总突然打断了他,直接问道:“给他授什么衔?”
“授予上尉军衔。”陈赓答道。
“给他降一级,授中尉。”彭总直接下了命令。
“这……”陈赓有些犹豫,他不明白:“彭总,您还没了解这位学员的学习和训练情况,凭什么要降他一级?”
“就凭他叫彭启超,其他人给什么衔你说了算,但他不行,必须降一级。”彭总的语气立刻严厉起来,显然他对这个问题十分坚持。
陈赓有些不满地埋怨道:“老总,您管得有点宽了吧?”
这时,许多人可能会好奇:彭启超是谁?彭总为何要降他一级?难道他与彭总之间有什么恩怨吗?
事实上,彭启超是彭总的亲侄子,彭总三弟彭荣华的儿子。彭启超和彭总之间有着深厚的血缘关系,而非任何私人恩怨。彭启超1928年出生在湖南湘潭的一个农民家庭,和彭总无任何仇怨,但却有着浓浓的亲情。
1938年,彭总投身革命,而年仅10岁的彭启超便担任起了站岗放哨的重任。1943年,在伯父的影响下,15岁的彭启超正式加入了革命队伍。解放战争时期,他参加了包括蟠龙镇在内的十多场战役,由于表现英勇,他被授予二等功,从班长、排长一路晋升为副连长。
新中国成立后,彭启超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军事能力,选择进入哈军工学习。在这里,他不仅努力学习,还刻苦训练。1955年,随着全军的大授衔,他被学院授予上尉军衔,恰好在此时彭总也来到了哈军工,这才发生了开头的一幕。
当然,彭总之所以坚持为彭启超降一级,背后有着深刻的理由:“彭启超才27岁,年纪尚轻,若他这么年轻便获得如此高的军衔,会容易滋生骄傲情绪,这对他未来的发展不利。”
陈赓试图劝解:“彭启超可是您的亲侄子!他从15岁便投身革命,参加了那么多战役,功勋卓著,按理说,授予少校军衔都不为过,怎么能降到中尉呢?这会影响到他的未来。”
彭总缓缓说道:“正因为他是我的亲侄子,我才要为他降一级。那些了解情况的人知道他凭的是自己的本事,而不了解的人会以为他是靠我的关系上来的。所以,他必须作出牺牲。哎,谁叫他是我的侄子呢……”彭总叹了口气。
最终,陈赓还是遵照彭总的要求,将彭启超的上尉军衔改为了中尉。
授衔仪式结束后,彭总的话很快传到了彭启超的耳朵里。尽管心中有些不平,看到同等资历甚至比自己还不如的学员都被授予了上尉,而自己却被降为了中尉,彭启超却深刻理解了伯父的良苦用心。他并未因此生气,而是坦然接受了这一决定。
从那以后,彭启超一直铭记着彭总的教诲,不追逐功名利禄,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