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了“卢沟桥事变”,正式启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此后的日本军队如猛兽下山,摧枯拉朽,几乎一举突破中国东部防线。在短短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中国东部的大片土地,包括江南、华东、华北,几乎全部落入了日军之手。
此时,中国内部的投降声音愈发激烈,汪精卫、胡适等人公开提倡接受日本的要求,认为抗战不可能取得胜利。然而,在这个迷茫的时刻,毛泽东于1938年5月发表了划时代的《论持久战》,为中国人民点亮了前行的道路。
毛主席通过多维度的分析,详尽地比较了中日两国的国力、兵力、资源等方面的差距,并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抗日战争将会分为三个阶段:战略防守、战略相持、战略反攻。这一分析,不仅准确预见了战争的走向,也为未来的抗战策略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然而,日本的外强中干远超乎我们的想象。
在《论持久战》发表的五个月后,武汉会战成了战争的一个转折点。日本的进攻势头逐渐放缓,气吞万里的攻势戛然而止。
据美国的统计数据,武汉会战前,日本军队的推进速度惊人,每天能推进约29公里。但到了1938年,推进速度骤减至每天1公里,甚至在后期完全停滞。这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因素使得日军的进攻速度从雷霆万钧变成了泥泞前行?
中国与日本的近代历史可以说是一场残酷的博弈,而中国更是日本崛起过程中最大的受害者之一。两国虽同为后发国家,但发展路径却大不相同。
19世纪60年代,作为后发国家的中国和日本,都分别进行了现代化改革:中国推行洋务运动,日本则开启了明治维新。然而,要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往往需要通过掠夺殖民地资源来积累资本。在这一点上,时任清朝的中国几乎没有条件建立庞大的殖民地网络,也因此洋务运动注定以失败告终。
即使当时的清政府全力支持,尽管李中堂、曾国藩等人英明果敢,也无法扭转局势。相比之下,日本这个岛国,凭借相对较小的体量,却得以通过侵略中国,进行资源积累,实现现代化。
从此,日本对中国的依赖逐渐深化,甚至逐步形成了“内事不决找中国”的模式。更糟糕的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几千年来的国运最低谷。
不论是晚清的慈禧、民国的袁世凯,还是蒋介石、张学良等人,他们在面对日本侵略时,无一不表现出低头屈膝的姿态。每次失败后,他们都会签署屈辱条约,一块一块地割让土地,堪称“贼守信”。
正因如此,直到七七事变爆发前夕,日方对中国的认知依然停留在过往的旧模式中。他们始终认为,只要通过军事打击,击败中国的统治者,就能轻松签署丧权辱国的条约,收割战果。
因此,日本提出的“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并非完全出于狂妄,而是基于一种对中国政治体制的极度低估。他们认为三个月足以迫使中国屈服,签下亡国条约。日本的战略目标,从一开始并非一击即中,而是循序渐进,不断增兵压迫,逐步逼迫中国投降。然而,他们错判了中国的国情和民意,尤其是忽视了自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和抗战情绪已日渐高涨。
当时的中国,已经不再是过去那个由一两位帝王决策的世界,而是全民共同抗争的时代。中国的抗战精神和民族主义情绪,已经化作一股无法抵挡的力量,吞噬着日本的侵略梦想。蒋介石即使心有叛国之意,也无法逆转这个巨大的历史潮流。
日本人原以为,打败蒋介石后,签订条约就能再次如法炮制。然而,正是他们的暴行,尤其是南京大屠杀,极大地激化了中国民众的仇恨。
日本试图通过屠杀和恐怖手段迫使中国投降,但这种方式非但没有使中国屈服,反而激起了全民族的愤怒。民族主义的崛起,极大地提高了日本的侵略成本,导致日军在1938年后逐渐陷入了停滞。
除民族情绪外,战场形势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中国的地理环境复杂多变,东部沿海的平原地带对于日本机械化部队有着天然的优势。但随着中国军队逐渐退往西南,第二阶梯的地形优势开始显现。
早在战争爆发之前,中国的军事指挥官如白崇禧便预见到了战争的到来,制订了退守西南的战略。但由于蒋介石一度过于乐观,错误地将中国最精锐的70万大军投入到上海,结果造成了惨重的失败,前后损失了30万兵力,这一决定为日后战局埋下了隐患。
然而,上海失守并未终结中国抗战的希望。虽然后续的南京失守给了中国政府很大的压力,但中国军队凭借地形优势与日军展开激烈抗争。特别是在武汉,李宗仁指挥的第五战区成功抵挡住了日军的进攻,为中国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在武汉会战中,王耀武的第74军凭借山地的优势,取得了令人震惊的胜利。日军在武汉的损失惨重,伤亡人数远超预期,约为10万,而中国方面的伤亡远低于此前的淞沪战场。
但日本人并没有放弃,他们继续通过沿陇海铁路进攻,企图逼迫中国军队死守四川。然而,蒋介石的决策失误,导致了花园口决堤的发生,这一决堤创造了著名的黄泛区,妨碍了日本的机械化部队继续向西进攻。
就在日本正面战场攻势缓慢的同时,背后的八路军则在悄然崛起,给日军带来了更大的困扰。
日军初期的集中力量攻打国民党,忽视了敌后战场的建设,导致共产党迅速扩展在敌占区的影响力,尤其是八路军的游击战,令日本在后方的资源掠夺遭遇了极大挑战。
例如,河北某县,日军每年从中收取20万税款,但为了维持对土八路的打击,每年却得投入200万军费。这样的亏本生意使得日本不得不调整战略,以免消耗殆尽。
另外,国际因素也是导致日本攻势受阻的重要原因。日本作为一个资源贫乏的小国,战争初期几乎完全依赖美国提供的原材料。然而,当美国开始对日本实行禁运,尤其是通过道德禁运来减少对日出口的军火和原料后,日军的补给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最终,美国对日本实施的禁运措施,无疑为中国的抗战带来了重要的支撑。
综上所述,随着日本攻势的逐步受挫,中国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