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清朝与准噶尔的冲突爆发以来,清朝屡次取得了胜利。然而,到了雍正九年(1731年),博克托岭与和通泊的战斗却成为了一个极为意外的惨败。此次战役中,靖边大将军傅尔丹所率领的六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成千上万的清朝士兵阵亡。京城的八旗部队也遭遇重创,几乎损失殆尽。阵亡的高级将领、勋贵的名单让人触目惊心,许多人家中都陷入了丧失亲人的悲痛之中。那一刻,京城的八旗几乎家家都戴上了孝服,悲凉的氛围令人心酸。清朝的这次重大败绩是自开国以来,少数几次对外战争中的一次严重失利,那么,为何清朝会败给准噶尔?这场战斗究竟带来了多大的损失呢?
回溯至康熙年间,准噶尔部在噶尔丹的领导下不断壮大,先后吞并了和硕特部、叶尔羌汗国,征服哈萨克等地,最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草原帝国。1688年,噶尔丹为了扩大势力,入侵了喀尔喀蒙古,威胁清朝的西北边境,康熙帝三次亲征,最终在1689年取得了胜利,收复了喀尔喀蒙古。然而,尽管噶尔丹在喀尔喀被击败,准噶尔本土依然未受直接威胁,准噶尔的强盛地位依旧没有动摇。
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位后,继续扩张,甚至一度占领西藏,但很快被康熙帝军队驱逐。雍正帝继位后,策妄阿拉布坦仍然在背后搅局,支持蒙古的和硕特部叛乱,雍正帝最终镇压了这场叛乱。1725年,清朝与准噶尔签订边界协议,确定杭爱山为两国的边界线,进入了短暂的和平期。
然而,尽管有了和平协议,准噶尔的势力仍然在扩张。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后,噶尔丹策零继位,准噶尔国力达到巅峰,涵盖了新疆、蒙古高原西部、新疆、哈萨克斯坦、阿富汗等地,人口多达五百万,军队规模达三十万。噶尔丹策零的野心急剧膨胀,他决定吞并已归顺清朝的喀尔喀蒙古和科尔沁。此举令雍正帝十分不安,因为当时,罗卜藏丹津——一个叛乱分子,逃入准噶尔并受到庇护,这让青海的局势依旧不稳。
1729年2月,雍正帝召集大臣商议准噶尔问题,众人皆反对用兵,只有大学士张廷玉提到,噶尔丹策零极具野心,是清朝的重大威胁,必须尽早消除隐患。于是,雍正帝决定用兵,准备再度征讨准噶尔,这是继征服青海之后,清朝的又一次重大战争。为了确保胜利,雍正帝派出了两路精兵,分别由川陕总督岳钟琪和吏部尚书傅尔丹指挥,前者负责西路军,后者负责北路军。
西路军的岳钟琪是当时的名将,拥有十六万经验丰富的绿营兵,这支军队曾参与西藏、青海等地的战斗,士气高涨。北路军的傅尔丹则是清朝开国元勋的后代,屡次参与对准噶尔的战斗,能力出众。雍正帝对北路军寄予厚望,特别是想借此机会重振满洲八旗的威名。傅尔丹从京城八旗精锐中招募了六万兵力,整装出发。
尽管如此,雍正帝更关注的是北路军的动向,因为傅尔丹带的是满人部队,而岳钟琪则以汉人军队为主。雍正帝对傅尔丹的期待很高,亲自为其举行了盛大的出征仪式,并赐予他诸多赏赐,这无疑是对傅尔丹的信任与重视。
然而,在这场战斗中,噶尔丹策零的狡猾计谋,完全改变了局势。为了拖延时间,他向清朝示好,提出交出叛逃的罗卜藏丹津,并愿意和清朝谈判议和。雍正帝内心并不愿意开战,因此命令两路军暂时停战,派使者去商讨议和。然而,噶尔丹策零趁机派兵偷袭了西路军的重要补给基地,抢走大量军需物资,致使清朝在战略上失去了先机。等到消息传回京城时,雍正帝才意识到自己被骗,急忙命令两路军恢复进攻,然而此时已经是1731年2月。
经过这次耽搁,准噶尔的备战进度大大超过了清朝的预期。噶尔丹策零虽然当时的兵力远远少于清军,但他通过巧妙的战略布局,选择重点打击北路军。为了避免两路军协同作战,噶尔丹策零设计了一个圈套。他故意散布消息,说准噶尔主力将攻打吐鲁番,岳钟琪误以为即将迎战准噶尔大军,急忙率领西路军向吐鲁番进发。噶尔丹策零则通过设伏拖延了西路军,成功将其困住。
与此同时,北路军也陷入了麻烦。傅尔丹根据敌军的情报,误认为准噶尔兵力不多,轻信了“诈降”消息,决定集中兵力进攻准噶尔的察罕哈达。最终,傅尔丹的军队在博克托岭遭遇了准噶尔精锐骑兵的伏击。尽管清军一度顽强抵抗,但随着战斗的延续,傅尔丹所在的部队逐渐被困。大部分士兵陷入包围,战斗最终以清军的全线溃败告终。
这场博克托岭与和通泊之战,对清朝来说是一场空前的灾难。六万大军中,只有二千余人成功突围,剩余将士要么战死,要么被俘。这场败仗不仅损失了无数精锐部队,还让清朝的士气遭遇重创。阵亡的将领和勋贵中,许多都是满洲的名门之后,比如达福、巴赛、查弼纳等人。战后,傅尔丹和岳钟琪都被捕,最终受到严厉的惩罚。此战过后,清朝对外战争的信心明显动摇,而准噶尔却借此一战声势大振,直到乾隆帝时,准噶尔内部动荡,才最终被清朝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