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清朝末年,有两个名字无论如何都绕不开。一位是垂帘听政,先后掌控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实际统治中国近五十年的慈禧太后;另一位则是签署了晚清大部分不平等条约,被誉为“裱糊匠”的李鸿章。两人同处一个动荡时代,既是政治盟友,也互相戒备,在晚清政坛中多次交锋。然而,令人意外的是,他们的首次会面却相对较晚。因为慈禧忙于宫廷权力的争夺与巩固,而李鸿章则身处江南战场,亲自带领新组建的淮军与太平军展开艰苦鏖战。在那个重视等级和内外有别的封建社会,他们的这次相见,难度丝毫不逊色于剿灭太平军的战役。
当太平军横扫江南大片土地时,李鸿章还是翰林院的编修官员。由于他的父亲奉皇命回乡组织团练,他也被迫随行协助,可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但让所有人惊讶的是,这位书生竟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追随湘军名将辗转南北,屡立战功。尽管曾一度遭受压制,但在师长曾国藩的支持和推荐下,李鸿章成功组建了后来赫赫有名的淮军。
此时,咸丰皇帝刚逝世,慈禧刚登上皇太后宝座。尽管她掌控了后宫权威,但这远不能满足她的野心。她暗中筹划要掌控朝政大权,准备对顾命八大臣展开行动。至于远在江南带兵的李鸿章,慈禧或许只是听闻过名字,并无深刻印象。
淮军组建完成后,李鸿章带领部队火速奔赴前线镇压太平军。在上海与敌军多次交锋,首战告捷,之后淮军不断壮大,逐渐扫清江苏境内叛乱势力,最终与湘军会师于天京(今南京),彻底平定了这场长达十四年的南方农民起义。此时的李鸿章,已跻身清廷高层权力圈,自然引起权力巩固的慈禧的关注。恰逢李鸿章被封赏,进京述职,二人的首次正式会面就此成行。
事实上,李鸿章此行京城并非单纯述职。他一直倡导洋务运动,早在淮军抵达上海时便深刻体会到西洋武器的强大威力。他主张“虚心忍辱,学得洋人一二秘法”,旗下淮军幕府多为洋务精英,因此希望朝廷特别是实权掌握者慈禧支持他推行洋务,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
1864年夏天,李鸿章入京,顺利拜见了慈禧太后、圣母皇太后和年幼的同治皇帝。汇报政务后,他提出了有关洋务的构想,表达了让国家强盛、不受外侮的理想。然而,这些深奥的理念对于两位皇太后来说过于陌生。她们反而像两位普通的北方老妇,转而闲聊起李鸿章的家世亲情,问他家中几口人,子女情况,以及一路进京的见闻趣事。
李鸿章耐心回应,详细汇报,但见对方兴趣有限,他不甘心再次强调洋务的重要性。最后的回答却只是让他退下,赏赐一桌饭菜,回家休息。李鸿章郁郁寡欢地走出宫门,然而他的洋务理想并未因此动摇。
他随后找到权倾一时的恭亲王奕,详细陈述自己的主张。令他意外的是,奕王不仅认可还大力支持他的洋务计划,从此李鸿章在清廷中枢赢得了第一个重要盟友。
在那个封建王朝,皇权至高无上,普通百姓眼中的皇帝和慈禧,是至高无上的存在。那天晚上,刚进京的李鸿章回到家中,他九岁的儿子对父亲见驾经历充满好奇,便问起慈禧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李鸿章略带叹息地总结道:“似有韬略,或无大才。”这八个字的意思是,在他看来,这位掌控清朝最高权力的慈禧太后表面看似威严聪明,实则并无真正过人的才干。百年之后回望,这句话几乎成了一句预言。
未来几十年,慈禧独揽大权,固执己见,将内忧外患日益严重的中国推向了更加危险的深渊。正是无数先辈舍生忘死的抗争,才使中国渐渐摆脱困境。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和发展,中华民族终于在国际舞台上重新站稳了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