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那些在建立大唐江山过程中与他并肩作战的功臣,命令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创作了一幅描绘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这幅画便成为了著名的《二十四功臣图》。
这二十四位功臣中,既有文臣谋士,也有勇猛的武将。他们分别是:赵国公长孙无忌、河间元王李孝恭、莱国成公杜如晦、郑国文贞公魏征、梁国公房玄龄、申国公高士廉、鄂国公尉迟敬德、卫国公李靖、宋国公萧瑀、褒忠壮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蒋忠公屈突通、郧节公殷开山、谯襄公柴绍、邳襄公长孙顺德、郧国公张亮、潞国公侯君集、郯襄公张公谨、卢国公程知节、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渝襄公刘政会、莒国公唐俭、英国公李勣、护国公秦琼。
关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议和不同的评价。人们常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二十四位功臣,究竟是代表着大唐的功臣,还是仅仅是李世民的个人功臣?此外,另一个疑问是,这些人是因为为大唐做出了卓越贡献才被记入“凌烟阁”,还是因为他们在“玄武门之变”中帮助李世民登上皇位,才有了今天的位置?
如果我们深入分析这二十四位功臣的履历,不难发现其中存在不少疑点和玄机。
首先,二十四位中的前六位基本没有显赫的战功,大多是文臣谋士或李世民的亲戚。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舅哥,在大唐建立之前并无显赫战功;李孝恭是李世民的堂弟,而杜如晦则是李世民府中的谋士;魏征虽然以直言敢谏闻名,但他在开唐之前不仅没有战功,还曾叛唐归降窦建德,甚至参与过奇袭长安的计划,反而有过失;房玄龄曾在李世民府上担任谋士,早年没有显赫战绩;高士廉则是李世民的舅丈人(唐太宗文德皇后的舅父)。由此可见,位列尉迟敬德之前的这六位功臣,几乎全是李世民的亲信和支持者,而非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
这些人物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几乎在“玄武门之变”中都支持了李世民,帮助他发动政变,这也是他们能够位列“凌烟阁”功臣榜单的主要原因。
至于排在尉迟敬德之后的这些功臣,除了魏征、长孙无忌等人之外,许多也是李世民的亲戚或者文臣谋士。例如宋国公萧瑀、谯襄公柴绍、邳襄公长孙顺德、郧节公殷开山、永兴文懿公虞世南、渝襄公刘政会、莒国公唐俭等,基本上都属于这种类型。而在剩下的11位功臣中,才有了那些真刀真枪、在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名将。
这11位武将的排名如下:鄂国公尉迟敬德、卫国公李靖、褒忠壮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蒋忠公屈突通、郧国公张亮、陈国公侯君集、郯国公张公谨、卢国公程咬金、英国公李勣、护国公秦琼。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是在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功勋,尤其是李勣、李靖等人,在历史上享有盛誉。
然而,这其中也有一些令人困惑的排位问题。尉迟敬德位列“凌烟阁”武将之首,而秦琼竟然排在最后。我们知道,在汉唐时期,武将的地位通常是通过斩首数量和战功来决定的,谁斩敌首多,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奖励。然而,尉迟敬德虽然有一些功绩,却并未得到唐高祖李渊的特别重视,甚至曾在李元吉的控告下差点被杀。相比之下,秦琼在瓦岗起义时立下赫赫战功,后又投靠李唐,屡次在战斗中表现英勇,被李渊高度重用,获得了极高的地位和荣誉。
李渊曾对秦琼给予极高的评价:“你不顾妻儿远道而来投奔我,如今又立下这样的大功,我的肉都可以割下来给你吃,更何况是赏赐一些仆婢和财帛呢?”李渊甚至为秦琼准备了黄金百斤和其他重赏,可见秦琼的战功在当时是非常突出的。
此外,李靖与李勣的排名也引起了不少质疑。李靖和李勣被称为大唐的“二李战神”,是唐朝最著名的军事将领之一,堪称当世名帅。然而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中,李靖居然排在尉迟敬德之后,而李勣则排在倒数第二,这显然与他们的实际战功不符。
这些问题的背后,或许可以看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并非仅仅是为了表彰那些在建立大唐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的人,而是更多地反映了那些帮助李世民通过政变巩固自己统治的功臣。因此,可以说,所谓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更多代表的是帮助李世民上位、巩固李唐政权的功臣,而非单纯的大唐功臣。
在封建集权的时代,李世民作为皇帝,不仅代表着自己个人的功勋,更代表着整个大唐帝国。因此,这些帮助李世民上位的功臣,实际上也就是大唐帝国的功臣。至于他们在《凌烟阁》中的排位,其实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了充分的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