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末期,为了稳固与姜子牙及其势力的关系,周武王迎娶了姜子牙的女儿邑姜。这段联姻不仅让周王室与姜氏家族建立了亲戚关系,也为齐国在当时的强大地位奠定了基础。齐国在周朝体制内既拥有征伐的权力,又与周王室有着特殊的联系,甚至在周王朝的政治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周夷王即位时,局势发生了急转直下,齐国的命运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周夷王的统治下,姜子牙的后代——齐国国君齐哀公,最终被残忍地处决,这一事件在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了这一事件:“哀公时,纪侯谮之周,周烹哀公而立其弟静,是为胡公。胡公徙都薄姑,而当周夷王之时。”据司马迁的记载,周夷王下令杀害齐哀公的根本原因,便是纪侯的谗言。纪国,作为姜姓的诸侯国,与齐国、鲁国相邻,且拥有与齐鲁两国抗衡的实力。为了自身利益,纪侯通过谗言构陷齐哀公,这种行为并不令人意外。然而,从周夷王的角度来看,为什么他会轻易相信这些诬陷,最终导致齐哀公成为西周历史上唯一被煮杀的诸侯呢?在西周的法律体系下,对诸侯的惩罚通常是夺其封地而非致命的处决。为何周夷王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甚至亲手煮杀一位亲戚?
细究这一事件的背后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周夷王的行为与西周的政治危机息息相关。西周初期,周王室为了避免内部权力争斗,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确保了王位的平稳传承。然而,周懿王去世后,西周第一次发生了王位继承的争斗。按照《史记》的记载,懿王去世后,本应由太子姬燮继位,然而由于某种原因,姬燮的叔祖姬辟方篡夺了王位,成为历史上所称的周孝王。
周孝王在位期间,力图恢复西周的国力,解决了西戎对周王朝的威胁。《竹书纪年》记载:“元年辛卯春正月,王即位,命申侯伐西戎,五年,西戎来献马。”西戎的献马实际上是表示求和。可以看出,周孝王确实具备雄才大略,力图恢复国家的稳定。然而,由于他得位不正,史书对其记载极为简略。周孝王去世后,王位的继承并未按照直系后代的顺序进行,而是通过诸侯的支持,姬燮最终成为周夷王。
姬燮继位并非完全是出于理想主义的支持,而是由于他通过许诺利益,获得了诸侯们的支持。在当时,部分诸侯倾向于支持周孝王的后代,部分则偏向姬燮,而最终支持姬燮的力量胜出。由于这一变动,周王室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冲击,内部分裂与外部威胁加剧了国家的动荡。
继位后的周夷王并没有履行应有的统治职责,反而大肆破坏周礼。《纲鉴易知录》指出:“周夷王元年,天子始下堂见诸侯,觐礼废。”这一举动表明周夷王缺乏足够的权威和实力,迫使他采取废除传统礼节的方式来拉拢部分诸侯。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西周的传统政治秩序,还加剧了王室的虚弱。
《史记·楚世家》提到:“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这一段文字揭示了周夷王时期,王室实力已经衰弱,许多诸侯甚至不再遵守王室的号令,彼此间甚至开始互相征伐。周夷王的弱势使得他无法有效控制局势,导致周朝的政治格局更加混乱。
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情况下,周夷王选择通过残酷的手段来震慑其他诸侯,以稳固自己的统治。于是,纪侯的谗言为他提供了一个杀鸡儆猴的机会,他将齐哀公残忍处死。然而,周夷王的这一行为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王朝面临的问题。实际上,这一举动只不过是用暴力掩盖了周朝内部的深层次问题。周夷王在位期间,不仅未能恢复王室的权威,反而在破坏传统的过程中加剧了内部的矛盾,使得周朝的统治更加脆弱。
西周的最终灭亡并非仅仅是周幽王一人的责任,尽管幽王烽火戏诸侯的荒唐举动加速了王朝的崩溃,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西周王室在长达百年的衰退过程中,内部腐化、外部威胁加剧。而周夷王等人的所作所为,无疑加速了这一过程,使得西周的政治基础逐渐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