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中,咸丰无疑是命运最为坎坷的一个。继位后,他恰巧处于一连串历史风云的漩涡中: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几乎摧毁了国家的根基;西方列强首次大规模侵略中国,再度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外部压力;而与此同时,封建社会的没落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可以说,咸丰继位后,周围的困难几乎让他无力应对,真的是可谓倒霉至极。
在这一系列的挑战下,有些帝王会力挽狂澜,而有些则选择放任自流,咸丰显然选择了后者。他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沉迷于女色之中,远离了政务和国家大事。不幸的是,他的身体状况也并不良好,最终未能为朝廷留下多个继承人。经过多年的苦心,他终于有了一个儿子——载淳。这个儿子虽然不是嫡出,但他成为了咸丰唯一的希望,因此备受宠爱,咸丰也极力保护他。然而,咸丰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最终在咸丰十一年去世了。尽管他作为皇帝并未尽职,但临终时,他还是做出了关于后事的安排,尽可能确保皇位的继承。
当时,载淳年纪尚小,不适合直接执掌大权。于是,咸丰设立了“顾命八大臣”,包括了满汉两派人物,目的在于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产生分裂的风险。同时,他还安排了皇后和贵妃一起辅佐新皇帝,希望通过这种平衡手段稳定朝廷。然而,咸丰的安排还是存在着一大疏漏,他竟然忽略了最为关键的一个人物——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作为一个政治手腕极为高明的人物,若是咸丰能够像汉武帝当年那样,以“立子杀母”的方式处置慈禧,或许清朝的命运会截然不同。可惜咸丰未曾察觉到这一点,导致了后来的大祸。等到同治帝即位后,慈禧逐渐掌控了朝政,她与恭亲王奕忻联手,开始逐步蚕食顾命八大臣的权力。恭亲王尤为痛恨肃顺等人,最终在他的设计下,载垣和端华被迫自杀,而肃顺也未能逃脱厄运。曾国藩在得知这一切时,深感叹息,认为慈禧的行为实际上是在自毁长城,尤其是在天平天国的叛乱尚未平定的关键时刻,这种内斗只会加速大清的衰亡。
在肃顺等三人被处死后,慈禧为稳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开始大规模收买朝廷中人的心,她将剩余的五位顾命大臣贬职,朝廷渐渐不再有人敢与她抗衡。但慈禧并未满足于此,因为东太后也在她的权力范围内。最终,慈禧通过一系列手段将东太后置之死地,据野史记载,她甚至可能是毒死了东太后。无论事实如何,东太后一死,慈禧便彻底掌控了大清的权力。
然而,慈禧最终还是没有放过当年与她共谋的奕忻。回看咸丰的遗嘱,便可以发现,咸丰特别谨慎地避免让奕忻拥有过多权力。奕忻是咸丰的弟弟,素有文武双全、经国济世的才干。在道光帝临终时,曾在奕忻与咸丰之间做出选择,最终选了咸丰,而非奕忻。奕忻对此心存不满,这也使得咸丰在遗嘱中特意没有给予他太多权力。咸丰显然怕奕忻效仿历史上朱棣篡位的故事,从而威胁到自己儿子的皇位。
但如果咸丰当时能够将奕忻纳入顾命大臣,或许大清的未来会更加稳定,至少不至于让慈禧独揽大权。即使奕忻最终取而代之,也比让慈禧完全掌控政权要好得多。回顾这一切,若咸丰的幽灵在地下,恐怕也会为自己的疏忽而感到悔恼。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