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却极具趣味性。答案显然是可以通过绕过城市来进行战争,但这一策略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许多因素。
拿明朝的靖难之役为例,燕王朱棣发动起义历时四年,虽然他在战斗中屡屡取得胜利,但由于兵力的限制,始终无法巩固自己的胜果。他仅仅控制了北平、保定和永平三个地区,始终无法进一步扩张领土。最终,他选择了冒险采取突袭战略,绕过了由重兵防守的山东,直接直指南京,而不与各地守军进行过多纠缠。在勤王军到达之前,朱棣成功占领了南京,迅速迫使侄子建文帝朱允炆退位,顺利登基。
另一个例子是明朝末期,清太宗皇太极的多次入关行动。他通过绕道的方式,一度逼近北京城。虽然没有成功攻下北京,但他也通过这种策略收获了不小的成果,令明朝内外形势更加复杂。
但实际上,尽管在某些历史案例中我们看到过通过绕过城池的方式取得胜利,常规的战争模式依然是攻城略地,而不是绕过城市进行战斗。绕过城市的做法虽然可以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成功,但它也是充满风险的。
战争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即便打到了都城下,也未必能一举攻占。更重要的是,即使采取突袭迅速占领敌方都城,也未必能稳住局势,反而可能引发更加强烈的反抗。例如,清太宗皇太极几度绕道入关,尽管明朝的勤王军队不断增援,但由于“敌人是强敌,内有一致对外的力量”,他们的抵抗力极为顽强。
再看元军南下时,尽管他们兵临临安,谢太后和宋恭帝出降了,但南方其他地区并未顺从。宋末三杰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人,坚持了三年,直到崖山海战的惨败,才宣告了抵抗的结束。
所以,绕过城池直取都城不仅风险巨大,还需要考虑是否适合自己的战力和时机。朱棣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本身是宗室藩王,且与建文帝之间的战争实际上是一场皇族内部的权力斗争。再加上他战功显赫,打出了威名,所以一旦攻下南京,便轻松稳固了自己的胜局。
如果靖难之役中,李景隆没有成功打开金川门、进行里应外合的快速攻城,那么朱棣恐怕一时半会无法攻下那座坚固的南京城,结果很可能会因为南京守军和勤王军的反攻而功败垂成。
其次,战争的胜负,归根结底还要看后勤保障。只有确保充足的粮草资源,军队才能在战斗中持续作战,从而增加获胜的机会。如果选择绕过城池,这意味着可能无法及时补充后勤,甚至可能遭遇补给线的切断。古代的粮草、武器等资源多集中在城池之中,没有足够的后勤保障,即便打到了敌人的都城下,也可能陷入困境,最终导致失败。
此外,一些古代的城池自然有其特殊地理优势,如函谷关和剑门关等险要关隘。如果目标是这样的城池,那么绕开它们几乎不可能,只能通过正面攻坚,而穿越大山和高原进行绕道,更是几乎不切实际。
五、古代交通极为不便,很多重要的交通要道都是依附在城池周围的。如果选择绕过城池,就意味着无法走大道,军队可能会因为地形复杂而减慢进军速度。尤其是步兵部队,进军缓慢,这样的绕道做法实际意义不大,反而可能导致更多的麻烦。
综合来看,绕过城池这一策略,虽然有时候能够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心脏地带,但它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因此在古代战争中并不常见。大多数时候,稳定的攻城略地策略更容易确保胜利。
当然,到了近现代,战争方式发生了变化,不再一味攻占大城市,而是采取绕过大城市、引敌深入的战术。这种方法可以集中力量逐步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最终实现战局的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