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清宫剧中常出现这样的情节:某位官员因犯错受到朝廷惩罚,家族遭殃。当他被发配至宁古塔时,所有家中的女眷都哭喊着要自尽,宁愿死也不愿去那个地方。那么,宁古塔到底是什么地方,为什么让人如此恐惧呢?
事实上,不仅仅是女性对宁古塔心生恐惧,男性同样也对这个地方心生畏惧。只是,流放过程中,女性的遭遇通常更加悲惨,痛苦也显得更加明显,因此她们的恐惧感往往更加剧烈。
宁古塔并非一座塔,而是一个地名,位于如今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市长汀镇古城村。它的名字源自满语音译,意思是“六个”。根据传说,曾经这里有六个身负神力的兄弟,各自占领一方,因而得名“六个”。清朝对这一地区的开发非常重视,将其打造成统治东北边疆的战略重地,是清廷在盛京以北,统辖黑龙江、吉林等地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
然而,宁古塔最为人知的另一个功能,则是作为流放犯官及其家属的去处。这项流放制度最早始于清朝入关的顺治时期,成为了清廷一项常规的惩罚手段。许多名人曾经被流放至此,其中包括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文学批评家金圣叹的家人、诗人吴兆骞、思想家吕留良的家人等。尽管这些流放者在宁古塔带去了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客观上促进了当地的文化与经济发展,但如果他们可以选择,肯定没人愿意来到这个地方。
宁古塔之所以让人畏惧,原因很简单——它并不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地方。自然环境极为恶劣。明朝官员、曾任甘肃巡抚的王家祯曾到过宁古塔,他形容这个地方位于辽东极北之地,距离京城有七八千里,四季冰雪封地,除了少数人,几乎没有中国人敢到达这里。清代名士吴兆骞,也在给母亲的信中提到,宁古塔是世上最冷的地方,从春初到四月大风呼啸,五月至七月连阴雨不断,八月中旬后便是大雪纷飞,直到九月初河水都开始结冰。他用生动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那种冰天雪地的严寒,显然,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不可能像我们现在在旅游中欣赏雪景那样轻松愉快,他们的心中更多的只是如何在这无尽的寒冷中存活下来。
明末清初文人方拱士同样被流放至宁古塔,他曾形容,宁古塔让人恐惧,十个黄泉也不及这个地方。显然,在他心中,宁古塔是比黄泉还要可怕的存在,是人间的地狱。
也许正是由于这片地区常年冰封,生活异常艰难,清朝政府才会采取强制流放的手段,大批流放犯人前往,借此增加当地的人口。除了自然环境恶劣,宁古塔的生存条件也足以让流放者感到生不如死,从而达到惩罚和震慑的效果。毕竟,这样一个地方,能让犯人不感到畏惧吗?尤其是那些身弱的女性犯人,从温暖的中原来到冰雪封地,简直是生死未卜。即使是百名女性犯人,能够存活下来的恐怕也不过二十个。
然而,最惨的往往是流放的女性。古代社会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一旦成为罪犯,女性便失去了所有的人身自由,连最基本的尊严都无法保障。若遇到心肠较狠的狱卒,女性犯人的遭遇可想而知。尤其是那些貌美的女子,她们的命运往往更加凄惨。而且,由于从京城到宁古塔的路程异常遥远,途中就有不少人死于长途跋涉。古代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犯人们只能步行,路途的艰难和寒冷更是让许多人在途中丧命。无论是年老体弱的,还是生病的犯人,大多都只能死在途中。而那些押送犯人的官员,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心情肯定极为恶劣,难免会将怒火发泄在无辜的犯人身上。除非犯人能提供丰厚的银两,否则很难得到宽容和善待。
即使是幸运地遇到善良的吏员,他们依然未必能活着走到宁古塔,越往北走,气温越低,道路越难行,只有那些身体健壮、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存活。即便抵达流放地,等待他们的依然是严酷的生存考验。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流放者拥有知识或一技之长,他们在宁古塔的生活可能会相对轻松。以吴兆骞为例,凭借他深厚的文化修养,不仅受到了当地百姓的尊重,还在宁古塔开设了书馆,教书育人,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然而,女性犯人则无法像男性那样凭借才华获得更多的机会。无论她们是否有才华,在流放地,她们的处境都是无望的。
总的来说,不论是流放到哪里,对于女性犯人来说,这本身就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她们不仅要承受来自自然环境的严酷考验,还要面对来自人性深处的冷酷与压迫。宁古塔,正因如此,成了无数人心中的恐惧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