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时期的海战中,最为人熟知的无疑是1894年甲午海战,这场历时五个多小时的恶战,北洋舰队损失了包括“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和“广甲”等五艘军舰,导致千余官兵伤亡,北洋水师也在此战后全军覆没。然而,十年前的1884年,福建沿海亦发生过一场极为惨烈的海战,史称“马江海战”。与甲午海战的对手是日本不同,这场战斗的敌人是法国侵略者。短短半小时的激烈交战中,福建水师的11艘舰船几乎全数被摧毁,近千名官兵死伤,福建水师也在这场战斗中全军覆没。福建水师的士兵们,以血肉之躯与外敌拼搏,留下了中国近代海军与列强首次正面交锋的悲壮篇章。
马江,是闽江下游的一段水域,位于福州东南的乌龙江汇入处至入海口一带,也被称作马尾。这里的马尾港,是著名的淡水良港,历来是福州的门户,也是海防重地。马尾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发源地。洋务运动时期,闽浙总督左宗棠深知航海与造船业对国家海防的重要性,于是便在福建沿海建立了福建船政局与船政学堂,旨在制造舰船和培养海军人才。经过几年的努力,福建水师逐渐成形,虽然初具规模,却也年幼并缺乏实战经验。
没想到的是,福建水师成立仅五年,便在中法战争爆发后,面临了严峻的考验。法国侵略者在陆军方面未能占到便宜,遂开始以海军的优势,威胁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法国任命了孤拔为远东舰队指挥,舰队进驻福建沿海,制造事端,逼迫清廷接受不合理的要求。局势紧张到即将开战。
在此危机时刻,清政府派出了张佩纶来担任福建海疆会办,并署理船政大臣,实际上他相当于海战的总指挥。张佩纶的到来时,乘坐军舰从福州驶向马尾,沿途,江水两岸群山巍峨、险象环生。马尾地区,拥有五虎门、壶江诸岛等天然的防线,为福建水师防御提供了天然屏障。张佩纶登舰后,视察了闽江的形势,他站在甲板上,沿江而行,经过金牌、长门、琯头、亭头等地,遥望罗星塔。他走过的江面宽广,水流缓慢,正是闽江与乌龙江交汇之处,这里的水深且易航行。
然而,尽管形势严峻,张佩纶并未主动出击。当法国舰队渐次驶入闽江,他选择了坐视不管,甚至容忍法国舰船进入马尾,并对其作出了友好的接待。他在战争即将爆发的前夕,彻底错失了先发制人的机会,最终让敌人占得了先机。
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马江上空台风刚过,碧空如洗,阳光洒在宁静的江面上,水面如镜。这一天,法国舰队在马尾港的潮水退去时,发动了突如其来的炮击,震惊了海内外。这场战斗就是震撼人心的马江海战。
战斗一开始,张佩纶意识到局势已经无法挽回,随即带着亲兵逃入后山。据《清史稿》记载,张佩纶在炮火响起时,迅速溜之大吉,甚至中途在山中遇到暴雨,泥泞的山路让他狼狈不堪,鞋子都丢了一只。最后,他逃入一户农家,却被拒之门外,最终在彭田乡的乡绅家中才得以短暂安顿。可以想象,此时的张佩纶狼狈不堪,完全失去了军人应有的气节。
指挥官的溃逃,直接导致福建水师的混乱。尽管如此,福建水师的基层官兵依旧顽强抵抗,展开了激烈的反击。尤其是“扬武”号巡洋舰,这艘由福建船政局制造的中国第一艘近代化巡洋舰,曾屡次请求参战,但被张佩纶拒绝。然而,扬武号依旧为战斗做好了准备。当法国舰队开火时,扬武号的炮手立即反击,并成功击中了法国旗舰窝尔达号的舰桥,击毙了五名法军士兵。
但不幸的是,法国舰队在雷艇的配合下,对扬武号发起了猛攻。扬武号木质舰体无法承受如此猛烈的打击,舰壳被炸开,舰内进水严重。最终,扬武号在激烈的战斗中沉没,宣告这场战斗的最终结果。随着扬武号的沉没,福星号、福胜号、建胜号等其他舰船也相继被摧毁。福建水师的官兵奋力抵抗,利用步枪和冷兵器与敌人周旋,但面对法军强大的火力,始终未能抵挡住。最终,福建水师的11艘战舰全部葬身海底,19艘运输船也随之沉没,近千名官兵阵亡。
傍晚时分,夕阳映照在马尾的江面上,江水染成了血红色。法军趁涨潮之机,沿闽江向上推进,摧毁了福建船政局辛辛苦苦建设的马尾造船厂,化为一片废墟。马江海战的惨败,标志着法国成功夺取了东南沿海和台湾海峡的海权。
为了纪念马江海战中阵亡的英勇将士,马江附近的马限山东麓建起了昭忠祠。在祠庙西侧的烈士陵园里,安葬了数百位福建水师的忠骨。碑亭内刻着:“光绪十年七月初三日马江诸战士埋骨之处”字样,碑前供奉着铭文,铭记着那些为了国难而献身的英雄。
马江之败,作为福建军务最高负责人,张佩纶无法逃脱责任,他被免职并被充军。然而,尽管如此,他并未遭受斩首之刑。最终,李鸿章看中了他的才干,收留了他,并且将自己的女儿李菊藕嫁给了他。尽管两人年岁差距悬殊,且社会上议论纷纷,但张佩纶似乎并不在意,夫妻生活相当和谐美满,甚至在日记中记录了与妻子共度的美好时光。张佩纶后来有了子女,儿子张志沂学成归国,娶黄素琼为妻,并与妻子一同留学英国,生下了世界闻名的文坛才女——张爱玲。
马江海战的失败,虽是惨痛的历史,但也让我们看到了勇敢的福建水师官兵与强敌作战的壮烈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