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宁汉两支国民政府力量实现合流。然而,随着国民党反动派对共产党党员及革命群众展开大规模屠杀,我党逐渐认识到必须掌控自己的军队以确保安全和发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27年9月,秋收起义爆发。紧接着,12月11日,由共产党员叶挺和叶剑英领导的广州起义在广州揭开序幕。
广州起义作为继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之后,我党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又一次勇敢反击,标志着我党首次在城市成功建立了苏维埃工农政权。这场起义不仅在国内激起轩然大波,也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广泛关注。尽管起义最终未能取得成功,但它为之后海陆丰革命根据地和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了中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在广州起义的过程中,许多黄埔军校的学员积极参与。其中,三位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的学生更是担任了起义的将领,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反映出那个动荡时代的复杂多变。
第一位是唐震,他来自广东兴宁兴城镇,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的毕业生,曾任广东国民政府国民革命军第一师中校秘书、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二十一师政治部主任及二十四师七十二团中校团附等要职。唐震出生于1904年4月18日,10岁时进入植基小学读书,14岁考入兴民中学,16岁时积极参与了“五四运动”。因家境贫寒,1920年他被迫辍学,开始在广州、佛山等地打工维生。尽管未能进入大学深造,唐震对知识的渴望不减,尤其是在广州工作期间,他对军事理论产生了浓厚兴趣,毅然决定报考黄埔军校。
当时,黄埔军校第一期正在全国范围内招生,唐震在姚雨平的推荐下,以优异成绩考取第一期第六队,结识了蒋先云,两人很快成为挚友。在蒋先云的帮助和鼓励下,唐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后被编入教导团,成为其中的少尉排长。虽然起步较晚,但他在随后的多次战斗中表现突出:1925年第一次东征战役中,唐震率部击退敌军,荣升上尉连长;同年2月,黄埔军回师广州,唐震随军讨伐杨、刘叛军,以首功收复广州;1926年二次东征战役期间,他与陈明仁率部激战惠州,击溃了陈炯明叛军主力。
这些胜利不仅锻炼了唐震的军事才能,也极大提升了黄埔军的声望。到1926年2月,他成为“江巩舰”党代表,军衔晋升为上校。1926年3月,蒋介石策划制造“中山舰事件”,唐震被迫退出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改任第六军二十一师政治部主任。东征及广州回援战役中,他屡立战功,北伐时期晋升团长,率部直捣孙传芳老巢南昌。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避屠杀,唐震返回武汉,任第十一军二十四师叶挺部七十二团中校团附。
南昌起义失败后,唐震随主力转入广东,潜入国民党新编教导第一师担任党代表,奉命策划该师起义。但因叛徒出卖,广州起义爆发翌日即被捕,关押于广州市公安局。唐震才华横溢,组织能力强,起初被薛岳长期关押,意图劝降无果。1928年6月24日,国民党广州当局因无望说服他投降,将其与九名同志一同处决于红花岗,时年仅24岁。
第二位是黄锦辉,1903年出生于广西桂林六塘圩,同样是黄埔军校第一期第六队毕业,曾任中共广东区委军委委员。黄锦辉擅长政治工作,6岁入六塘高小,14岁考入广西省立第三中学,师从著名民主革命家李任仁。考入黄埔军校前,他一直在六塘高小教书。1924年,黄埔军校招生榜传至桂林,他与同学刘立道徒步赶赴广州。因招生考试推迟,黄锦辉先改考军政部陆军讲武堂,后才进入黄埔一期六队学习。
虽然入校时间较晚,但黄锦辉被分配到军校政治部,成为首批学生党员之一,同时担任军校特别区党部学生执行委员,在学生中地位显赫。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发动东征战役,黄锦辉调入中共广东区委军事部担任秘书,协助军事部长周恩来工作。同年7月国民政府将军队整编为国民革命军,他任第一军政治部随从书记,全面负责东征和北伐的后勤补给。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他退出第一军,专职担任广东区委军委委员。
黄锦辉政治才能突出,为北伐军后方补给做了大量工作。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他转入地下斗争,积极筹划工农起义。12月11日广州起义爆发,黄锦辉以广东省委委员身份策动教导团和警卫团参加起义,率部坚守珠江北岸,给予敌军沉重打击。起义失败后,他转移到北江一带继续寻找革命力量。1928年1月被反动民团逮捕,牺牲于清远,年仅25岁。
第三位是陈烈,黄埔军校第一期步兵科毕业,广西柳城人,曾任广东国民革命军第五十八团代团长、第五十四军第十四师少将师长。陈烈生于1902年,作为党员,他率部参加国民革命军东征和北伐。在北伐战役中,他带领一团冲入南京城,扭转了东线北伐的不利局势。
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和叶挺发动广州起义,陈烈作为教导团将官奋战数日,失败后避居香港。1929年潜回内地开展反蒋活动,因叛徒出卖被捕,长时间关押于南京监狱。陈烈心系国家,多次上书蒋介石,呼吁抗日。后来在黄埔同学援助下获释,任陈诚部第十一师旅长。
“七七事变”爆发后,陈烈晋升为第五十四军第十四师少将师长,率部参加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和武汉会战,身先士卒,给日军重创。1939年,他因抗战有功获颁陆海空军甲种一等勋章,并升任第五十四军副军长。陈烈率领的“钢十四师”在抗战初期多次战役中名声赫赫,连周恩来和叶剑英等人均对其刮目相看。
1939年12月,日军分三路进攻粤北韶关、翁源一线,陈烈率第五十四军驰援,重创日军土肥原师团,陆续收复英德、源潭和三水。翌年2月,日军登陆广州湾,陈烈再次率军挺进红水河,在宾阳、上林、富宁等地大败日军。遗憾的是,1940年10月,他因拔牙感染未能及时医治,虽搭飞机赶往重庆救治,途中不幸去世,年仅38岁。
陈烈去世后,全军哀痛不已,富宁民众亦深感悲痛。1940年底,遵照其遗愿,遗体安葬于南岳。唐震、黄锦辉和陈烈,三位黄埔一期毕业生,均参加了广州起义。陈烈年长,黄锦辉次之,唐震最年轻。唐震英勇牺牲,陈烈为抗日名将却因牙痛去世,他们都是人民英雄,永远值得后人怀念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