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期,随着皇帝和太后的相继去世,短短一段时间内,这一变故引起了极大的震动。曾经侵略过清朝的西方列强都清楚,慈禧太后是何许人也。她的一生奢华无度,甚至连死后也依旧保持着令人瞩目的体面。然而,西方的统治者更加担心的是,若清朝政权发生动荡,如何才能从中汲取更多的亚洲利益。慈禧太后在生前签订的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早已成为众人皆知的历史,但临终时,她仍未能找到挽救自己家族的办法。
令人感慨的是,慈禧临终时留下的遗言,竟是“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当时,许多外国人对慈禧的了解多半源于侵略战争,毕竟,她是清朝最为权威的人物。对于不少外国人来说,慈禧太后是一位神秘且难以接触的存在。她一生几乎都待在紫禁城的深宫大院,与外界百姓几乎没有直接联系,却牢牢掌控了整个清朝政权。只要她一发号施令,朝廷上下几乎无人敢违抗。
按理说,像慈禧这样的人物,应该是极少露面的。然而,随着清朝晚期的局势动荡,偶尔有一些外国人能够近距离接触到这位神秘的老妇人。虽然她在外交中出卖国家利益给西方,但很多外国人依然对她有一些评价,他们眼中的慈禧既显得冷酷又颇具权威。在他们的笔下,慈禧是一个身材矮小的女人,尽管她穿着厚底鞋,身披传统的民族服饰,从双肩延展到脚下,这样的打扮让她看起来异常高大威严,仿佛一位女王。
在外国人的眼中,慈禧太后对外界的外交场合非常讲究“面子”。一位曾与她见过面的西方贵妇曾写道,在第一次觐见慈禧太后的宴会中,仪式程序非常严格。每位宾客在入座之前,都需要站立,直到慈禧太后进入宴会厅并坐下,才示意众人坐下。在这过程中,连皇帝、福晋、格格等人也都站着,似乎他们在慈禧面前也不敢轻易坐下。宴席上,太监端上地道的中国菜,专门伺候慈禧的太监则始终跪立在她身边。宴会气氛严肃庄重,但其中也透露出慈禧一贯的威严。
此外,外国人还观察到,慈禧深受迷信的影响,她对命运、符咒甚至恶鬼善神的信仰也渗透到她的日常生活中。第一次有人提议为慈禧太后画肖像并将其送到圣路易斯博览会时,慈禧显得异常惊讶,直到康格夫人反复游说,提到欧洲各国首脑的肖像均已展出,她才答应与庆亲王讨论此事。
许多外国人也觉得,慈禧太后对他们十分慷慨,她在外交场合上展现的高贵气度掩盖了其背后不断剥削本国民众的事实。在她的软弱和容忍下,西方列强在这几十年间得以从清朝攫取更多的利益。因此,当慈禧去世时,整个世界都为之一震。她的葬礼可谓风光无限,英国《泰晤士报》曾详细描述,慈禧的葬礼与唐代武则天相媲美。她的棺木由120人抬着,葬礼的队伍更是庞大,达到了7000多人。整个过程长达五天,从紫禁城一路行至河北遵化的清东陵。
《泰晤士报》还报道了慈禧和光绪皇帝几乎同时去世的事实,令不少人对这突如其来的死讯感到疑惑,甚至猜测是否存在某种谋杀的可能。然而,对于西方列强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中国的土地和利益,关于慈禧的“宝贝”早已被她带入了地下。她的陪葬品极为奢华,贴身太监李莲英曾记载,慈禧的棺材底部铺满了珍珠、白玉和红宝石,她的凤冠上一颗珠宝的价值就相当于当时的千万两白银。此外,慈禧的身边还摆放了无数珍贵的物品,令人眼花缭乱。
然而,在她去世不到20年后,中国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盗墓案。孙殿英带领军队以军事演习为名,炸开了慈禧的墓葬,耗时七天七夜掠夺了其中的珍宝,甚至连她入殓的衣物也没放过。
在慈禧去世的消息传播至西方后,除了《泰晤士报》,《纽约时报》也大篇幅报道了这一事件。该报的消息来源显然是从《泰晤士报》传递过来的,但其中包含了不少评论。报纸指出,光绪皇帝因神经衰弱症去世,在临终时拒绝被送往长寿宫,这违背了大清的传统。至于慈禧,报纸写道她自1861年起就牢牢掌控了清朝政权,没有任何人能动摇她的地位。
报道还特别提到,慈禧和光绪皇帝都在孤独中去世,身边没有任何亲近的统治者,虽然他们的周围充满了地位较低的官员和看护者。即便如此,他们依旧保持着距离,无法接近他们的主君。
《纽约时报》还揭示了民众对慈禧的复杂情感,他们既惧怕她,又对她深感愤恨。慈禧几乎与普通百姓没有接触,所有与她相关的事务都需要通过她手下的宠臣们传达。她不仅仅是一个冷酷无情的权力操控者,还是一位极具才华和手腕的女性。尽管慈禧的教育水平有限,但她却拥有维持政权所需的冷酷决断力和政治才能。在外界眼中,慈禧是那种表面上高贵、威严,而内心却充满矛盾的复杂人物。
她的六十大寿未能举行盛大的庆典,因为恰逢甲午战争的爆发。但到了六十九岁,她急切地举办了七十大寿的庆典,所有的装饰和礼物都充满了吉祥的寓意。慈禧的寝宫内,常年摆放着苹果和桃子,寓意着平安和长寿。这一切都昭示着她对命运的渴望与执着。
慈禧的一生,从五次战争到与帝国主义的复杂关系,她的冷静、果敢和奢华都使她成为了晚清最为传奇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