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天下大乱,诸侯纷争,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而在这之后,司马家异军突起,263 年,司马昭如同中了彩票一般,迅速灭掉了蜀国。可令人奇怪的是,灭吴这件事却被推迟了将近 20 年。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咱就一起来唠唠。
要知道,这可不是司马家不想统一天下,也不是刚登上皇位的司马炎不着急,更不是东吴实力强到打不下来。司马炎称帝之后,其实心里也苦啊,被他那个聪明弟弟和痴呆儿子折腾得够呛,脑袋都快大了,哪还有心思去攻打水网纵横、易守难攻的吴国呢?但话说回来,灭吴这事,在司马炎的计划里,那可是一直排在前面的,毕竟他也清楚,指望那个傻儿子统一天下,不太现实。
269 年,司马炎开始行动了。他厚待刘禅等西蜀后裔,这明显就是在做政治榜样嘛,想让天下人看看,投降我司马家有好处。同时,他还很有针对性地调整了整个南方的军事和人事部署。让心腹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老爹的心腹卫瓘都督青州诸军事,镇守临淄;五叔东莞王司马伷都督徐州诸军事,镇守下邳。这一系列操作,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他这是在为灭吴造势呢。
到了 272 年,羊祜推荐自己人王浚为益州刺史,都督益、梁州诸军事,还让他在巴蜀建造战船,训练水军。这意图就更明显了,战船这种东西,在当时可是 “奢侈品”,一般只有地处水乡的东吴才有。这时候,司马炎虽然有伐吴的想法,但其实意愿还不是特别强烈。为啥呢?因为他的心思全在他那个聪明弟弟和傻儿子身上。他得想办法把聪明弟弟 “关起来”,让傻儿子顺利接班,这才是他最关心的事。至于伐吴,对他来说,可做可不做。毕竟自己的皇权根基还不够稳,万一打输了,威望受损不说,弟弟司马攸再趁机搞点事情,那可就麻烦了。就算打赢了,也只是锦上添花。所以,他也不着急。
一直到了 276 年,司马炎生了一场大病,差点就去见老祖宗了。这一遭下来,他有点 “大彻大悟” 了。他发现,自己连封个外戚都费劲,而且自己生病的时候,居然有人私自给司马攸拉选票,这明显就是没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啊。不行,他得搞点大动静,让大家知道,谁才是西晋的老大。于是,就在这一年十月,羊祜很懂司马炎心思,递交了灭吴计划书,计划西路从巴蜀顺江而下、中路自襄阳夺取荆州、东路以合肥牵制吴军主力。
可没想到,司马炎召开会议讨论这个计划时,遭到了绝大多数大臣的反对,其中就包括他的亲家贾充。大臣们纷纷表示:“打仗可不是小事,关乎生死存亡,咱们还是要和平,不要战争啊。” 司马炎一看这阻力这么大,一下子就怂了,心里估计也在犯嘀咕:“咱司马家的人是不是腰太软了,咋就硬气不起来呢?”
两年后的 278 年,司马师的遗孀羊皇后去世了。司马炎心里那叫一个美啊,他琢磨着,弟弟司马攸得去守孝三年,这三年他就没办法正常上班,也就没法跟自己作对了。这时候,他又动了灭吴的心思。他想着,这次灭吴,司马攸掺和不上,所有功劳都是自己的。有了灭吴之功,自己就能树立无上的权威和声望,就能让所有人闭嘴,把那个讨厌的弟弟远远地打发走。
可西晋的那些文武大臣们,哪那么容易被他带节奏啊。之前羊祜提出灭吴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不同意,像贾充、荀勖这些朝臣大佬和士族代表,反对得最厉害。他们反对可不是因为吴国难打,当时吴国国主孙皓,跟司马炎的傻儿子司马衷一样,也是个糊涂蛋,没什么可怕的。他们反对的根本原因,就跟当年邓艾反对司马昭灭蜀一样,出在人事安排上。灭吴可以,但得看派谁去。贾充、荀勖他们这一派,在朝堂上盘踞多年,他们可不想让羊祜去灭吴。为啥呢?因为灭吴是大功一件,前期准备和布置都是羊祜在负责,他又是首倡者,最后还可能是落实者。万一灭吴成功,羊祜不就成了大晋的第一功臣了?那他们的权力大饼,不就得分出去一大块?而且,司马炎引入外戚之后,和士族集团之间就有了隔阂。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司马炎不太信任贾充他们了。所以,贾充他们更不能让羊祜成为第一功臣。对他们来说,伐吴,对国家是好事,对司马炎是功德,对羊祜是功名,可对自己却是巨大威胁。所以,他们想尽办法阻挠。
那司马炎就没有支持者吗?也不是,还是有人想借机上位的。当时比较有分量的支持者有两人,一个是度支尚书杜预,一个是中书令张华。杜预娶了司马炎的姑姑,是司马炎的姑父,肯定得帮侄子一把。张华呢,出身落魄士族,不受贾充等大佬待见,他想借此机会更进一步。于是,伐吴这事,在西晋朝堂就变成了一场辩论,支持方和反对方谁也说服不了谁,只能暂时搁置。
这时候,羊祜因为生病回到洛阳疗养。司马炎就趁机和他讨论灭吴大计。后来羊祜病情越来越严重,都起不了床了,司马炎就多次派张华在中间传话。羊祜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也没啥顾虑了,就对司马炎说:“你这皇位现在还缺业绩支撑,难以服众。现在吴国是傻子当家,赶紧打。要是等吴国换个正常人当皇帝,人家据守长江天险,就真难打了。” 这话其实就是在暗示司马炎,要想坐稳皇位,就别听那帮老臣忽悠,赶紧抓住机会灭吴。司马炎这下下定决心要启动灭吴项目了,可尴尬的是,他原本定的伐吴总指挥羊祜病倒了,他心里有点忐忑,甚至想让羊祜躺着去荆州指挥,怕其他人接不了羊祜的班。羊祜担心自己死在半路上,就推荐杜预接手。
可司马炎对益州刺史王浚又不放心了。王浚在益州经营了六年,又整军备战又修造战船。现在他的恩人羊祜倒下了,王浚还听不听话呢?司马炎心里犯嘀咕,就想把王浚调到中央,安排个心腹去益州。但王浚都七十多岁了,还一心想着上战场,不让他去,还不如杀了他。于是他冒着被弹劾的风险,走到汉寿时,派参军李毅去洛阳请愿,表达自己渴望参加伐吴之战的想法。
你看,司马家迟迟不伐吴,原因真是错综复杂。内部政权得巩固,皇帝得平衡各方势力,大臣们各有各的心思;外部又有各种不稳定因素。这也让我们看到,历史可不是简单的打打杀杀,背后有太多的利益纠葛和现实考量。所以啊,咱看历史,不能只看表面,得深入进去,才能发现其中的精彩。好啦,今天关于司马家迟迟不伐吴的事儿就讲到这儿啦,各位看官要是觉得有意思,动动您那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一下,祝您财源广进,事事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