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历史悠久,三千多年前,精通经商的先民便以“商”为国号,创立了辉煌的商业王朝。纵观整个中国历史,虽然追随其后投身商业者众多,但能够富可敌国的却屈指可数。陶朱公虽三次散尽家财,却依然积累了巨万财富,而沈万三不仅以家族资财扶助过两个帝王,还被传说赋予了神奇的财富积聚能力。
和陶朱公相比,沈万三的故事离我们更近,他的家族遗产至今仍在贵州深山中留下了痕迹。沈万三,这个名字本身便令人好奇,究竟“万三”代表着什么含义?是“万中三”的意思,还是其他什么含义呢?这个疑问几乎成了每个听到他名字的人首要的疑问。
然而,沈万三这个名字并非他的本名。经过考证,有人认为他本名可能是沈富或沈秀。至于为什么无法确认其真正的大名,是因为相关史料仅记载了这两个名字,但尚未有确凿证据证明其真实身份。且“沈富”很可能只是他富裕之后民众赋予他的一个外号,就如同我们现在称呼富翁为“老板”一样。
不仅如此,沈万三的名字中,“万三”也有可能是后来民间传说中误传的名字,因为他自号“万山”,而他的四弟沈贵也有“沈万四”的别名。有学者提出,可能是口音问题,原本的“万山”在流传过程中变成了“万三”,或者也有可能是沈家子嗣中的“万几”,象征着“万中几秀”的意思。由此可见,沈万三的故事经过多次传说与改编,可能早已和真实历史相去甚远,甚至有可能沈万三并非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为什么我们可以如此推测呢?因为现有的关于沈万三的资料相互矛盾。清朝的《明史》中多次提到沈万三的事迹,尤其是在马皇后的传记中,记录了沈万三在资助南京城墙修建后,因提出用财宝犒劳军队而遭遇厄运,最终由马皇后劝解才免于处死,改判流放云南。而《吴江县志》所载的《吴江志》却记载了与之截然不同的内容:据该书作者莫旦所言,沈万三在张士诚占领吴会之前就已去世,这使得我们在对比两者时,产生了不少疑问。
其中,《明史》由清朝人修订,内容显然有着某种程度的政治倾向,而《吴江志》则更接近明代本人的观点,这也让两者的真实性难以分辨。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蛛丝马迹。在《明史》中提到的“吴兴富民沈秀”,有可能是对“沈富”的误称,沈富可能只是一个姓沈的富豪,并不具备沈万三传说中那种富可敌国的能力。
根据流传广泛的民间故事,《明史》中的沈万三,的确是一位富可敌国的巨富,早年他曾资助过张士诚,而在明朝建立后,又资助了朱元璋的军队。元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众疾苦,各地起义四起。特别是在长江和江南一带,朱元璋和张士诚是最为显赫的两个力量,二人争霸江南,最终朱元璋大获全胜,成为了明朝的建立者。
当朱元璋北伐大计已经初步确定后,他为了巩固人心,决定在南京称帝并大肆封赏。然而,修建南京城墙的工程却让他感到头痛。南京城的城墙要符合帝都规格,资金不足的他陷入了困境。正当他为如何筹措资金发愁时,一位来自吴兴的沈姓富商主动提出资助修建城墙。
虽然朱元璋出身贫寒,恨富商骄奢,但他心里知道,富商在这个新兴政权中也算是民众的一部分。于是,朱元璋没有追究他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朝政信息的罪过,反而向他表达了感谢。然而,当朱元璋得知这位富商曾资助过张士诚后,态度发生了转变,心中决定要让他修建城墙。
这个沈姓富商,正是沈万三。沈万三在元末便以经商起家,最初通过富商陆德源的帮助积累了一些财富。在张士诚的统治下,沈万三为其供应军需,但随着局势变化,他也开始担心自己将被朱元璋追究责任。于是,他主动上前要求资助修城墙,希望以此为自己洗清罪责。
沈万三最终通过修城墙为自己赢得了朱元璋的宽恕,朱元璋甚至问他有什么赏赐,沈万三谦虚地表示自己不敢要求赏赐,并主动表示愿意资助北方的战争。此举激起了朱元璋的怀疑,最终,沈万三因犒劳军队的行为而被捕入狱。马皇后劝解后,朱元璋将他流放至云南。
流放云南的沈万三并未就此沉寂,他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经商经验,重新通过茶马古道与江南及西藏、缅甸等地建立了广泛的商贸网络,获得了新的财富。在那里,他继续繁荣着商路,甚至发展出了比之前更大的商业帝国。
然而,沈万三的命运并没有因此好转。虽然他获得了新的生机,却因家人在江南的灾难性事件——与蓝玉案的牵连而致使沈家几乎满门抄斩。关于沈万三及其后代的传说越来越多,尤其是沈家后代的下落成了无数人热议的话题。
2012年,摄影师扎西刘通过五年的走访与考证,推测出沈万三后代的所在地。事情的起因是扎西刘在河南太行山的一次偶然聊天中得知,当地的村民大多来自南京,这一线索让他决定深入研究。
最终,他通过线索追踪到云南丽江和贵州安顺,发现了沈万三后代的可能居住地,并发现了与沈万三有密切关系的族群。在这些族群中,扎西刘确实发现了与沈万三有关的历史痕迹——尤其是与沐英有关的庇护历史,以及沈万三通过茶马古道重新建立财富的记录。
尽管他并未找到沈万三的“聚宝盆”或是巨额财富,但他通过这些资料,感受到了沈万三家族后裔的安稳与富足。这个平淡的结局让扎西刘更加坚定了一种信念:生活的意义,不在于追求惊天动地的发现,而是在于感悟那些看似平凡却拥有深刻内涵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