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通过司马孚的生平经历,深入探讨了他在曹魏政权变动中的角色及其复杂的心理变化。下面是经过改写后的版本,保持了原文的主要意思,并增加了些细节描述:
---
文/三 少
在我着手写《皇帝之死》第36讲的时候,心中突然一片空白,久久未能集中思绪。
那一刻,当曹魏的皇帝曹髦在成济的剑下倒下时,众多朝廷大臣都无一敢上前。此时,只见司马孚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将曹髦的头轻轻托起,枕在自己大腿上,声音哽咽,泪水如同断线珍珠般掉落,他哭着说:“陛下之死,我有罪!”
这一幕,我反复地回味,仔细斟酌每一个细节。
待曹奂被废除,离开洛阳时,司马孚再度涌上泪水,声泪俱下地说:“臣到死的那天,依旧是纯粹的大魏之臣。”
司马孚,不是司马家族的成员吗?!
提起“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是不是意味着司马家族的成员都有着篡位的野心?为何司马孚却显得如此善良、忠诚呢?
高平陵事变发生在公元249年,这是司马家族开始逐渐登上权力巅峰的关键转折点。
当时,曹魏的第二任皇帝曹叡突然去世,在临终前下了遗诏,命年仅8岁的养子曹芳继位,而两位辅政大臣,曹爽和司马懿,则被指定为辅佐大臣。
曹芳在位的15年里,实际上充当了一个傀儡,始终没有掌握实际的政权。
在这段时间里,曹爽与司马懿之间的权力斗争持续了十多年。曹爽一度占上风,司马懿几乎被架空。然而,到了公元249年正月,曹芳亲自前去祭拜魏明帝,其灵位安放在高平陵。而这时,洛阳的皇宫却成了空城。
司马懿趁机行动,迅速关闭城门,控制了武库,并派兵驻守洛水浮桥,封锁了曹爽的所有阵地。接着,他开始向曹芳控诉曹爽的种种罪行。
经过一番斗争,曹爽最终被击败,被迫交出了权力。
司马懿这次政变不仅消除了曹爽一派的势力,还为司马家族完全掌控了曹魏政权铺平了道路。
在这一变故中,司马孚与侄儿司马师共同驻守在司马门,牢牢掌控了京城的局势,立下了赫赫战功。事变平息后,司马孚因功被封为长社县侯,还担任了加侍中的职务。
那时候的司马孚,是否真的是曹魏的忠臣呢?
从历史角度分析,司马孚在这场政变中的表现,显然不仅仅是忠诚,他更像是司马家族为争夺权力所做的积极助手。
当曹髦被刺杀时,司马昭立刻跪倒在马车前,其他的百官则纷纷站在一旁,谁也不敢贸然上前,生怕惹上麻烦。
唯有司马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迅速将曹髦的头托在自己的大腿上,痛哭流涕:“陛下被杀,臣有罪!”
他的哭声感人至深,似乎能打动每一个旁观者。但问题是,司马孚到底为何哭呢?
我们换个角度思考:如果这次政变失败,司马家族是否会被彻底抹杀?
在这关键时刻,站出来的司马孚,是不是在为自己的家族求一线生机?
所以,他毫不犹豫地上前,眼泪纷飞,表现得如此真挚,难道仅仅是为了表达忠诚?
或许,正是这场动情的哭泣,能够为司马家族带来一丝宽容,至少让司马孚自己在后期得到一些政治上的益处。
其实,司马孚不仅仅是在悼念曹髦,他还上奏请求捉拿刺杀皇帝的“主谋”。
但,这个所谓的“主谋”,并不是成济兄弟,而是——司马昭!
无论如何,司马孚显然不会捉拿司马昭。即便司马昭亲手杀了皇帝曹髦,司马孚也不可能把他逮捕归案。这一点,不言而喻。
那么,明知道无法捉拿司马昭,司马孚为何还要上奏请求捉拿主谋呢?
如果不是为了政治作秀,又能是什么呢?
司马孚出生于公元180年,是东汉京兆尹司马防的第三子,最早是东汉的大臣。当东汉末代皇帝刘协在220年被曹丕逼迫让位时,司马孚已年满40岁。
40岁,正是一个男人的成熟阶段,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处世态度基本已然成型。
如果司马孚真是一个忠臣,那他最应该忠诚的对象,不应是曹魏政权,而应是东汉政权。
历史记载中,东汉末年,政权动荡,四方割据。即便在那样的动乱中,司马孚仍然不忘努力读书。而他读书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复兴东汉——他也不是像周恩来那样为了国家的未来而读书。
他读书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自身的“功名利禄”。
当东汉政权逐渐崩塌时,司马孚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曹魏。无论是曹丕执政,还是曹叡在位,司马孚都在曹魏政权中占有一席之地。
即便曹植才华横溢,恃才自傲,司马孚也一直诚心劝谏,尽管曹植并不听从。然而,司马孚转而辅佐曹丕,帮助他巩固政权。
在曹叡时期,司马孚担任度支尚书,主管国家的财政大权。曹叡曾言:“我有司马懿和司马孚兄弟二人,何须再担忧?”
司马懿负责镇守关中,和诸葛亮对峙;而司马孚则主管内政,两兄弟配合默契,成为曹魏政权的基石。
可以说,司马孚的选择并没有错。
然而,随着曹魏政权进入第3代,曹芳继位,而曹爽与司马懿的斗争愈演愈烈。前期曹爽几乎将司马懿架空,权力的失衡让司马懿感到危机四伏。
在这个阶段,如果司马孚继续支持曹爽,曹家族的权力将更加稳固,而司马家族的利益也可能遭到压制。由此,司马孚不得不站到司马懿一边。
这一切,正是解释了他在高平陵事变中的选择。
在曹魏政权的初期,司马懿和司马孚地位对等,兄弟关系密切。可是在诛杀曹爽之后,司马家族的地位急剧上升,而曹爽一派逐渐被清除。
随着权力结构的变化,司马孚的处境也变得微妙。
从这个角度看,司马孚的眼泪并不完全是作秀,他对曹魏政权的忠诚,或许仍然是他内心的真实情感。
公元272年,司马孚去世,享年93岁。他的墓碑上只有寥寥数字:“魏贞士河内温县司马孚”。他一直以曹魏的忠臣自称,直到最后一刻。
然而,这位忠臣心中,必定深知曹魏政权如何被夺取。难道他内心不曾痛过吗?
有人说,他姓司马,注定了无法摆脱家族的使命。他的后半生,或许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司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