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葛亮的《隆中对》中,他对刘备提出了战略建议。诸葛亮建议刘备先夺取荆州和益州,作为稳定的根据地,并与孙权建立良好的关系。同时,内部加强治理,待到曹魏发生动荡时,再派兵北伐,这样才能实现大业,复兴汉室。刘备三次亲自登门拜访诸葛亮,诚心请他出山,最终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这套战略部署。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成功地夺取了益州,为自己的事业打下了稳固的根基,从而在与孙权、曹操的博弈中成为了三国时期的强大诸侯之一。
然而,在公元210年,周瑜去世后,原本身为周瑜幕僚的庞统,因外貌平凡、气质不佳而未能得到孙权的重用。庞统无奈离开江东,投奔了刘备。投奔刘备后,为了回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庞统提出了上中下三策,助刘备夺取益州。庞统在参与益州之战时,因急于立功,带领军队急于攻城,结果被敌方射杀,英年早逝。庞统的死,让刘备陷入了极为困境的局面,只得紧急召回关羽、张飞、赵云等人,从荆州调兵入川,继续推进夺取益州的计划。
诸葛亮进入益州时,带走了张飞和赵云,而留给关羽的则是8个助手。然而,这8位助手的能力到底如何?为何他们未能有效地抵抗东吴吕蒙的进攻?
一、四位文臣
第一位:马良
马良是蜀汉的重要谋士,以白眉著称,才学出众。马良的兄弟五人中,他的才华最为突出,家乡人常说:“马家五常,白眉最良”。马良的弟弟马谡因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大意失街亭,最终被诸葛亮斩首。马良自诸葛亮入川后便留在关羽身边担任谋士。在关羽发起襄樊之战时,马良和伊籍一起出谋划策。尽管马良擅长政务处理,但在军事谋略上欠缺经验。最终,他未能有效地帮助关羽逆转局势。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失败后,马良带着伊籍求援,然而由于当时交通不便,最终未能及时救援,导致关羽被东吴俘虏。
第二位:伊籍
伊籍本是刘表麾下的旧臣,曾在刘备投靠刘表期间,给刘备提供过不少帮助。在刘表去世后,伊籍投奔了刘备,并在关羽的襄樊之战中担任参谋。尽管伊籍有一定的才智,但其军事能力平平,在整个战役中未能为关羽提供有效支持。襄樊之战后,伊籍再次前往成都求援,保全了性命,并在曹丕称帝后,曾建议刘备也应称帝。
第三位:向朗
向朗是蜀汉的学者和藏书家,曾拜水镜先生司马徽为师,学识渊博,但在军事方面的能力有限。他曾在刘表手下担任县长,刘表去世后,他投靠了刘备。在刘备入川时,诸葛亮将向朗等文臣武将留下辅佐关羽。然而,关羽孤傲自大,不听取下属意见,最终导致了战败。向朗与马谡是好友,在马谡失街亭一事中,向朗因包庇马谡而被诸葛亮罢职,之后他虽然再次被任命为光禄勋,但其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第四位:麋竺
麋竺是徐州富商,与其弟糜芳共同资助了刘备的大量财物,为刘备入主徐州后提供了有力支持。虽然麋竺能力一般,但在蜀汉的地位极高,甚至曾有过超过诸葛亮的官职。诸葛亮入川时,麋竺被留在关羽身边辅佐。但在糜芳背叛刘备投靠孙权后,麋竺感到愧疚,前来向刘备请罪,刘备宽慰他说无关紧要。最终,麋竺因弟弟背叛而心情沉重,去世。
二、四位武将
第一位:糜芳
糜芳是蜀汉的重要武将,但在关羽眼中,他却是个不被看重的人。关羽指挥樊城之战时,糜芳未能准备好必需的粮草物资,被关羽责骂。关羽更是放言,等自己回来后一定会对糜芳进行处罚。糜芳因惧怕关羽的报复,在吕蒙兵临城下时背叛了关羽,投降了东吴,导致关羽处境更加危险,最终被擒杀。
第二位:关平
关平是关羽的义子,身手不凡。襄樊之战时,关平与庞德激战三十回合,未尝败绩,是蜀汉年轻一代中的杰出将领。关羽败北后,关平被派遣突围求援,但他仍不忍心抛下父亲关羽,在成功突围后,选择折返回来继续支持关羽。最终,关平与关羽一同被江东俘虏。
第三位:廖化
廖化是关羽的重要副将,勇猛果敢。关羽兵败后,廖化突围成功并向刘封求援,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之后,廖化继续跟随诸葛亮北伐,并为蜀汉立下了赫赫战功。廖化是蜀汉后期的核心将领之一,尽管“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但最终在蜀汉灭亡时,廖化也被迫投降。
第四位:周仓
周仓是关羽忠诚的部下,襄樊之战时曾捕获了庞德。关羽败北后,周仓被留守在麦城。尽管他一直在努力保卫麦城,但最终在关羽被俘后,得知主公已经死去,悲痛欲绝,最终选择自尽。
综上所述,诸葛亮为关羽留下的8位助手,大部分都是二流人物,尤其在军事谋略上,未能为关羽提供关键性的帮助。而关羽的失败,更多源于他自身的战略失误,而非助手们的能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