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18日,44岁的傅玉芳在家中因病离世,留下了深深的遗憾。她的丈夫刘振东是一位普通的清洁工,曾在国民党担任过少校。新中国成立后,刘振东与傅玉芳过着虽然贫困却温馨的生活。临终时,傅玉芳终于向丈夫坦白了一个多年来埋藏心底的秘密:“我叫文绣,曾是清朝的皇妃。”
这番话让人震惊不已。一个普通妇人怎可能是皇妃?难道傅玉芳在临终时精神失常,胡言乱语?然而,事实却正如她所言。她确实是文绣,曾是末代皇帝溥仪的皇妃。而她的第一段婚姻,正是与溥仪度过的,且二人的婚姻最终以离婚告终。1931年,文绣一度扬言要与溥仪离婚,这一举动震动了整个社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敢于主动与皇帝打官司离婚的妃子。
那么,作为大清的皇妃,文绣为何要与溥仪离婚?这其中究竟有怎样的隐情?而离婚后的文绣为何会过上贫困的生活,与一位清洁工丈夫共度余生?
文绣的乳名是大秀,属于满洲八旗中的鄂尔德特色蒙古族,1909年12月出生。文绣的父亲曾是内务府的主事,在清朝末期的满洲贵族家庭中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尽管溥仪退位后家族逐渐衰落,生活依旧优越于普通百姓。1916年9月,年仅七岁的文绣进入了一所私立学堂学习。她聪明好学,天资出众,成绩优异,成为老师眼中的优秀学生。
文绣在学校改名为傅玉芳。13岁时,她长得落落大方,皮肤白净,身材修长,成为了一位才貌双全的美女。她的美丽与聪慧很快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
1921年春,年仅16岁的溥仪,名义上仍是大清的皇帝,尽管他已退位多年,但依旧保留着皇帝的头衔。在其父亲载沣和宫中太妃的安排下,开始选妃迎娶。然而,这一切并非溥仪自己选择的,而是由其家庭安排。文绣的叔叔得知了选妃的消息后,认为这是家族的机会,便不顾文绣的意愿,将她的照片送入了宫中。经过一番筛选,溥仪最终从众多候选人中选中了文绣。
起初,溥仪决定选文绣为皇后,婉容为妃子。但在端康太妃的干预下,最终决定让文绣担任妃子,婉容则为皇后。根据清朝的传统,皇妃比皇后先入宫,次日举行“跪迎”皇后的仪式。1922年11月30日,年仅14岁的文绣入宫,成为溥仪的“淑妃”。这次婚姻,并非文绣的选择,而是由家族意图安排的,且成为她一生不幸的开始。
成为皇妃后,文绣的家族享受到了宫廷的优待,内务府拨款为他们购置大宅,赠送了许多珍贵礼物。然而,这段婚姻并没有给文绣带来幸福。她被迫中断学业,专心学习宫中礼仪,要求她背诵《女儿经》,这些都让她感到非常压抑和不安。婚后的第一天,溥仪并没有陪她度过,而是冷淡地指示她去休息。文绣一开始并没有被宠幸,而是被冷落了。
最初,溥仪曾对文绣表现出关心,常常与她聊天,甚至为她请来了几位老师教授她英语和汉字。与此同时,皇后婉容对溥仪的宠爱表示不满,两位妃子因此开始了激烈的争宠。而溥仪开始愈加关心婉容,渐渐疏远了文绣。文绣并不是一个顺从的女人,她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这与溥仪的期望发生了冲突,也导致了他们关系的恶化。
1924年,冯玉祥发动的“北京事变”让溥仪和后宫被迫迁出紫禁城,开始了流亡生活。溥仪带着文绣和婉容在天津度过了七年时间。然而,在这段日子里,文绣遭受了越来越多的冷落,她被完全排除在溥仪的生活之外,几乎像个陌生人。溥仪和婉容过得非常幸福,而文绣在冷宫中独自忍受着孤独与痛苦。
文绣屡次试图自杀,最终她的情绪崩溃。溥仪对她的痛苦漠不关心,甚至表示她的自杀行为只是用来引起注意。在文绣的回忆中,溥仪的冷漠和孤立令她感到无尽的绝望。在这种环境下,她最终做出了决定:她要走出这段婚姻,争取自己的自由。
幸运的是,《中华民国民法》中的一条“允许自愿离婚”的条款给了文绣希望。在姐妹们的帮助下,文绣决定通过法律手段离开溥仪。她与三位律师约见,商讨离婚事宜,并正式向溥仪提出了分居要求。溥仪感到震惊与愤怒,但最终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同意了离婚。
1931年10月22日,文绣和溥仪在律师见证下签订了离婚协议,文绣得到了自由。溥仪签发了“上谕”表示文绣擅自离开,废除她的封号,并宣布她为庶人。这一切对文绣来说,尽管痛苦,却也标志着她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