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丨tx
1997年7月1日,经过长达150年的殖民统治,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成为近代屈辱历史的见证者,宛如时代的印记。香港人民对此感慨万千,心中激荡着千丝万缕的情感。伴随着祖国的日益强盛,香港市民内心深处伴随着无比的骄傲与自豪感愈发浓烈,让人倍感振奋。
今年是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的特殊纪念。7月3日至7日,山东舰航母战斗群首次航行至香港,并向市民免费开放参观。令许多人意想不到的是,霍启刚的儿子,这位热爱军事的小男孩,竟然未能获得登舰参观的机会,令人唏嘘不已。
霍启刚不仅为人所熟知的是他作为一名爱国人士,还是香港商界的重要领军人物。那么,为什么他的儿子在这次独特的参观机会中被排除在外呢?
此次山东舰的访问,并非只是一次简单的舰船参观,而是经历了长达百年的期盼,象征着中国领土再不会受到任何外来势力的侵扰。驻香港部队早早就发布了官方公告,甚至在6月28日晚便正式通知市民,这次舰队中的部分舰艇将对公众开放参观。
消息一出,整个香港立刻陷入了欢腾与沸腾,曾经只能通过荧幕远观的国之重器,如今能够近距离接触,甚至亲自登舰体验,机会实在珍贵。
7月3日,航母抵达指定的港口时,早已人山人海,市民们纷纷拿出手机,捕捉每一个激动人心的瞬间。根据公告,这次开放参观的舰艇主要包括山东舰、湛江舰和运城舰,而开放日期则限定在7月5日和6日两天。
起初,当中国海军宣布山东舰要来港并开放参观时,许多人以为这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开放日”。然而,预约通道一开,情况却远超想象,系统屡次瘫痪,抢票过程可以用秒来计算。作为一个讲求效率的国际都市,大家为了登舰几乎全城共赴盛事,场面十分瞩目。
无论是职场上的白领、刚放假回家的中学生,还是街市里的阿婆,许多素不相识的人们在此刻却有了共同的目标——想要目睹那艘属于中国人的强大军舰,渴求向世界展示如今中国的强盛力量,这一瞬间如同“终于轮到我们了”的胜利感。
维港的微风伴随着激动的情绪,终于吹来了众人的自信与骄傲。香港人是如此熟悉维港中的外军舰艇,以往看到的金发碧眼的水兵步入中环,心中常常涌起复杂的情绪,甚至会藏匿一丝难以言说的自卑感。
那些年,那份在家门口的强大与无关的景象,给了港人难以释怀的感触。但如今的山东舰却不一样。它如同雄伟的钢铁山脉,静静地停泊在海中央,舰上飘扬着那面熟悉的五星红旗,瞬间改变了一切。
曾经在外强侵略下的自卑,已经化为今天对祖国的骄傲,香港人民明白,再不会有人在他们面前嚣张跋扈。
一位大学教师满怀激动地登上甲板,几乎无法言语。他感慨道,那一刻百年前的烽火似乎又浮现于心。他亲身踏上国家的航母,这一刻让他真切地感受到,这个国家,终于屹立于世界之巅。
这样的话打动了无数香港人的心。看别国的军舰时,内心有的是羡慕与复杂的情愫;而今看自己的航母,更是坚定腰杆,深感由衷的骄傲。这种安全感,是任何经济繁荣都无法取代的丰盈体验。
就在全城为之欢庆之际,一个小插曲却让这场盛事增添了几分深意。霍启刚的儿子,凭着他对军事的无比热爱,却未能如愿登上山东舰。
按理说,依照霍英东家族在香港的声望,以其父母的关系,为孩子“通融”一下应该并不难。霍家是国家认可的爱国商人家庭,霍英东先生即便已故,仍然是少数逝者中获以国旗相披的尊荣人物。因此,尽管霍启刚有特权,很多人也会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不过,霍启刚的回应非常干脆:“规定就是规定,儿子年龄不够,不能破例。”原来,参观有明确的安全规定:11周岁及以下的儿童谢绝入内。他的儿子,因未满12岁,因此连预约的资格都没有。
在这个人人都讲“关系”,习惯于寻找“捷径”的社会中,霍启刚的这个“闭门羹”,仿佛是警钟长鸣,响彻在很多人的心中。这不仅是霍启刚的个体选择,更如同一堂深刻的公开课。当这个公众人物在私情和公共规则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遵循后者时,它传达出无声的力量。
这一举动宣告:在这艘象征国家的巨舰面前,没有名人特权,唯有每一位公民遵循规则。
对于香港的年轻人而言,“国家”这个词曾可能显得遥不可及,甚至略显乏味。这个概念存在于枯燥的历史课本和严肃的新闻报道中。而山东舰的莅临,瞬间将这个看似遥远的概念拉近,让人触摸到它的温度。
这不仅仅是一艘钢铁巨兽,它更是秩序的象征,向孩子们传达着我们的国家,拥有制造世界顶级航母的能力,也有维护公平的决心与力量。
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体现出的不是为“自己人”破例,而是在于能够对“自己人”说不。这种自信,远比强烈的武力更具说服力。
尽管霍启刚的儿子或许留有些许遗憾,但他从父亲身上学到的这一课,远比登上航母本身来得珍贵。这种教育,扎根在心灵深处,形成对“有力量而更有规矩”国家的认同与尊重。
因此,山东舰的访港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军事交流。这艘巨舰用其坚固的身躯回应了香港人内心深处对于“依靠”的渴望,让“我就是中国人”这句话拥有了实实在在的温暖与力量。
同时,它也通过严格的规则,校准了社会对于公平性与特权的认识。当一艘航母能对一个孩子严格执行规定时,当一个名人能够率先自觉接受规则时,长期以来的“潜规则”便会逐渐松动。这种不张扬、不纵容,也不破例的力量,尽管沉静,却更显分量。船只终将离港,但那份深切的感受,将永留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