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的浪潮,往往无法由个人轻易左右,尤其是王朝的兴衰,更多的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单凭一人之力往往无法改变大局。所谓“时势造英雄”,就是这个道理。然而,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下,个人的力量可能会像“四两拨千斤”一样,发挥出远超常规的影响力。如果这个个人作用的事件恰巧是历史的“导火索”或者“转折点”,那么它便能够撬动更为广阔的历史格局。
当然,影响也有好坏之分。积极的例子有谢安,他临危出山、力挽狂澜,带领大魏军打赢淝水之战,确保了华夏的安危;又如郭子仪,凭一己之力平定安史之乱,捍卫了唐朝的江山;还有于谦,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成功击退瓦剌之侵,避免了大明朝的覆灭。而消极的代表则有赵高,他一手策划矫诏篡权,最终加速了秦朝的灭亡;还有杨广,他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国家大计,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一个消极影响的代表人物,虽然他的名字在历史上未必如赵高、杨广那般响亮,但他却凭借个人的怯懦与不作为,深刻影响了北宋王朝的国运,这个人便是王超。
1. 从定州到邢州
自从石敬瑭将燕云之地出卖给契丹之后,北方的中原王朝就再也没有过安宁的时光。契丹的骑兵经常南下,肆意破坏河北地区,而当时的五代乱世使得中原王朝难以集中力量夺回燕云。直到宋太宗统一了北汉,形势才有所缓解,可惜接下来的几场战斗宋军都接连失败,甚至连宋太宗本人也曾被戏称为“高梁河车神”。幸运的是,宋太宗时期“君明臣贤”,虽然屡战屡败,但宋朝还是能够迅速恢复元气。
契丹见宋朝始终不放弃收回燕云的野心,便加强了对宋朝的侵扰,每年几乎都会发生战斗。到了公元1004年,宋真宗继位后的第七年,辽国的萧太后和辽圣宗亲自统领20多万大军,意图再次进攻宋朝,想要通过一场决定性的战争再次重演辽太宗入主中原的历史。接到这个消息后,宋朝的君臣虽然有些慌张,但幸好朝中有寇准和毕士安等老将镇守,稳住了局势。
在前线将领的指挥下,宋朝立刻采取了应对方案,决定将镇州(今河北正定)和高阳关(今河北高阳)两路兵马集结至定州(今河北定州),形成主力军,并准备在唐河一线与契丹主力展开决战。与此同时,其他地方的驻军加强防守,防止契丹兵分多路,孤立主力。按理来说,只要定州的宋军主力敢于出击,契丹军主力也不敢忽视。然而,负责指挥的王超却选择了按兵不动,导致契丹军乘机转向东进,最终避开了与宋军的正面交锋。朝廷不得已调整战略,派定州军分路出击,绕到契丹的后方,准备在邢州(今河北邢台)与契丹军决战。但王超依旧“无所作为”,新的战略也因此宣告失败。
2. 从邢州到澶州
战场上的局势瞬息万变。原定计划中,宋真宗已在十月中旬下令王超率军南下,但到了十一月初,定州军依然没有动静。寇准等人认为,既然契丹军不再攻打定州,那就可以考虑反攻辽国,采取“围魏救赵”的策略,指望王超能主动出击。但王超始终未作出回应,于是新一轮战略方案调整,决定让定州军南下至邢州,配合宋真宗的亲征行动。然而,王超依然未能按时赶到,导致计划再次失败。
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定州军能够及时到达邢州,并展开防守,宋真宗的亲征行动或许能够在契丹主力未彻底集结之前,就给契丹军造成致命打击。如果定州军能及时北上,阻断契丹军的后路,甚至能成功遏制契丹军的南下,避免了更大范围的战乱。然而,王超的迟缓让局势变得更加危险。朝廷最终决定将决战地点移至澶州(今河南濮阳),而且还指派了李继隆担任澶州的防守。澶州位于黄河之滨,是连接汴京和河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如果澶州失守,汴京也将面临危险。
王超的行动迟缓使得澶州的防守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历史也因此给他留下了不光彩的一页。尽管最终宋真宗亲征的努力使得澶州得以保全,但要是王超能够按时出击,结果会大不相同,契丹主力的结局或许会是全军覆没。
3. 有“前科”的庸碌怯懦之人
王超的晋升并非没有原因,尤其是他在河北地区的资历和经验,使得朝廷在没有更好选择的情况下将他推上了主帅的位置。然而,他的“前科”并不轻。记得在萧达凛攻打望都时,王超被派去救援,但他在战场上的种种失误几乎导致了宋朝的巨大损失。首先,他选择了与契丹军进行步兵对阵骑兵的野战,结果骑兵尚未赶到,便和契丹军正面交锋。接着,他安排副手王继忠在东侧扎营,却导致王继忠被全歼。王超不仅放弃了救援,还仓皇撤退,导致了惨败。
这场“望都之战”大大提振了契丹军的士气,而王超的怯懦与无能也让朝廷为之动摇,尽管他在战后并未受到严厉惩罚,但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早已定型。即使如此,王超仍被继续提拔并负责河北地区的三路大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有一定的资历和经验,另一方面也由于当时缺乏更合适的指挥官。
4. “澶渊之盟”的另一种可能
在宋真宗重用王超的过程中,始终抱有一种“用人不疑”的心态。然而,王超的种种不作为让他逐渐怀疑起自己的选择。若他在关键时刻能够果断行动,宋军的胜利可能会早早到来。遗憾的是,王超的怯懦让宋真宗不得不依赖其他将领。最终,尽管王超未能积极行动,但宋军凭借李继隆的杰出表现和其他将领的奋勇拼搏,才成功守住澶州,并最终通过“澶渊之盟”达成和平协议。
然而,这一切若是有王超的积极参与,结局或许会完全不同。契丹主力可能会在一次全军覆没的打击中丧命,燕云的收复也许就在眼前。只是历史无法回头,王超的怯懦最终成为宋朝未能在这场战争中获得更大胜利的根本原因之一。
结语
王超的历史地位,注定被后人所诟病。尽管他有机会改变历史进程,但最终因其个人的怯懦与不作为,成为了宋朝一段暗淡历史的见证者。若他当时能够勇敢迎战,结果可能会是另一个局面,甚至为宋朝的未来铺设一条更为光明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