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唐宋以前连棉被都没有,零下几十度的寒冬,古人是怎么扛过来的?
创始人
2025-09-20 09:03:45
0

这件事儿得从一个问题开始:在没有羽绒服、没有空调和暖气的年代,古人是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天的呢?

现在,稍微感觉到冷,我们就能立刻拿出热水袋、电暖气和羽绒服,再拿出手机刷一刷关于“霸王级寒潮”的新闻,一边喊冷一边笑得开心。然而,要是把时光倒流到唐宋时期,普通百姓的冬天可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那时候的寒冷简直是一场与大自然搏斗的生死考验。

而且,相比我们今天的冬天,古代的寒冷程度要更加强烈。

气象学家竺可桢先生曾研究过中国五千年的气候变迁,他发现中国历史上至少经历了四次严寒的冰期,每次寒冰期都比上一次更加严酷。第一个寒冰期出现在西周时期,大约公元前1000年到850年,历史文献《竹书纪年》记载:“江、汉俱冻”,江水都结冰了。孟子也提到,连老虎和大象都被冻得不得不搬家。第二波寒冰期发生在东汉到南北朝时期,这段时间辽东湾结冰持续了整整三年,《齐民要术》中贾思勰还记载了一个细节:“草木发芽比现代晚半个月”,意思是春天被冻退,万物生长的时间比我们现在要推迟。第三次寒冰期发生在宋、辽、金年间,这个时期太湖和黄河常常结冰,甚至连洞庭湖也出现了冰层。那时候的江南,已经不再是温暖的乡村,而像一个寒冷的冰窖。可以想象,苏州的运河都能结冰,人们又怎么能忍受这样刺骨的寒冷呢?最后,进入明清时期的小冰期,情况依然非常严峻。明孝宗时期,淮河一带从九月一直下雪到次年二月,冬季的寒冷让人几乎无法生存。而在清初,福建这个如今温暖的地方,冬天的温度比现在低了足足7度。这样的南方,简直比北极还冷。

穿的衣物:没有棉衣,那古人怎么穿?

在北宋末期之前,棉花并不普及。尽管棉花在南北朝时期就传入了中国,但当时的棉花种植量非常少,而且价格极其昂贵。谁能够穿得上棉衣呢?那必定是贵族或者边疆防守的士兵。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想都别想。

富人则穿着皮草。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开始用兽皮保暖,皮毛的效果非常好,因此皮草就成了贵族的专属。苏轼在诗中提到“锦帽貂裘”,这句诗并非空穴来风,真正的贵族身份才能佩戴如此珍贵的皮草。

普通百姓的穿着则与家境息息相关。稍微富裕一点的家庭,会穿上羊皮或狗皮大衣;条件差一些的,只能穿上加厚的粗布衣,再把一些柳絮、芦花、麻絮或者茅草塞进衣服里,用来增加保暖性。虽然这些“草料”的保暖效果并不理想,但至少勉强能御寒。风一吹,冷得打个喷嚏,简直是衣服都在抖动。那些用这种方式“保暖”的衣服被称为袍子,你可能会在许多古装剧中看到类似厚重的袍子,其实这些并不一定是棉花填充的,里面有可能是柳絮、干草等天然材料。

你可能不相信,但古人还真穿过纸做的衣服。唐代开始,纸裘成为冬季保暖服饰的一种流行趋势,主要是用藤纸和丝绵制作而成,既轻便又耐用,还能清洗。纸裘虽然便宜,但能够有效防风,并且抵挡严寒。据史料记载,北宋朝廷曾经用这种纸裘来赈灾,发放了十万件。而苏轼也曾穿过纸裘,并在诗中写道:“纸被欺毡厚”,这不只是在凑字,这真的是一种生存智慧,穷也要暖。

保暖的被褥:盖什么才能抵御严寒?

在北宋之前,棉被并未普及。普通百姓依旧靠“草料”加布的被子来御寒,这种被子被称为布衾。最贫困的家庭,盖的是塞满茅草的粗布被。经过几年使用,这些被子的保暖效果几乎完全消失,还变得坚硬干涩。杜甫在《布衾多年冷似铁》中并非夸张,而是真实的写出了贫困百姓的困境。

相较之下,富人家中则可以盖上蚕丝、羽毛或鹅绒的褥子和被子,这些冬季保暖的“奢侈品”大致可以看作是现代羽绒服的先驱。不过,羽绒的处理技术当时并不完善,羽绒有着浓烈的异味。可以想象,如果每晚盖着带有臭味的羽绒被子,做个梦也许都像是在鸭棚里,心理上的不适也常常影响睡眠。

古代房屋的保暖:

古代的房子怎么保暖呢?这就展现了古人智慧的结晶。房屋的布局必须坐北朝南,这样才能尽可能地接受阳光。墙体和地基通常建得较厚,这不仅有助于保温,也能有效防风。北方人最厉害的发明莫过于火炕,早在西汉时期,火炕就开始流行,用火炕加热的方式,晚上睡在上面温暖如春,这种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在东北地区尤其常见。

至于南方,由于没有火炕,富人们通常会随身携带小巧的暖炉,这种暖炉看起来像一个小罐子,里面装的是灰烬,而不是明火。它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更精致的版本被称为“被中香炉”,它有三层结构,利用陀螺原理,将它放在床上也不会撒。香炉中放入香料,不仅能保持温暖,还能散发出香气,成为富贵人家的保暖利器。

但这些设备大多是富人的专属,普通百姓甚至连铜炉都买不起,炭火也是极为节省使用的资源。

床铺:

富人家的床铺常常铺上丝绸褥子、羽绒垫,而普通百姓的床铺呢?大多是干茅草。茅草有一定的软性和保温性,而且不容易发霉,最重要的是不花钱。只需在地里拔一拔,晒一晒,就可以铺成一床。

一些生活细节:

有趣的是,有些地方的百姓冬天不洗脸。不是懒,而是真的太冷了。试想一下,在零下二十度的冬天洗冷水脸,皮肤可能直接裂开。因此,古人冬天洗脸通常需要先将水加热,然后用毛巾蒸一下脸才行。能够洗脸的人,大多不是穷困的底层农户。

生火:

冬天最关键的生存技巧就是生火。富人烧的是炭,既轻便又热量充足,烟雾也少;而穷人则只能上山捡柴,或者烧牛粪。柴火有时潮湿,燃烧时烟雾弥漫,家中的空气常常弥漫着呛人的气味。《东京梦华录》曾写到,汴京的冬天,街头巷尾炭炉摊比饭摊还要多。炭的价格非常昂贵,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能烧上一天炭火,已经是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表现了。

总结来说,古人度过寒冷的冬天并非易事。现代人遇到一点寒冷,或许能借助羽绒服、暖气和热水袋度过,但对于古人而言,冬天是一次次生死考验的挑战。富人有皮草、炭火、丝被,而普通百姓则只能依靠简陋的衣物和草被勉强度日。

所以,当你

相关内容

田径世锦赛|活久见系列:美...
9月19日晚举行的东京田径世锦赛男子400米栏决赛上演争议一幕。2...
2025-09-20 05:05:16
不开挖,如何为地下管道“悬...
当地面之下深埋的输油管道出现破损,若不及时察觉,便可能引发能源泄漏...
2025-09-20 05:04:41
看“最美公路”如何激发乡村...
□杨帅 俯瞰南粤大地,蜿蜒于山水之间的惠州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2...
2025-09-20 05:04:01
原创 ...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无疑是最为人所熟知的英雄之一。他的故事起始于山...
2025-09-20 05:03:47
原创 ...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朱元璋的画像如此丑陋? 很多人或许会认为,这...
2025-09-20 05:03:43
原创 ...
清代超品一等公与正一品大学士谁的地位更高、权力更大?这是后台一位读...
2025-09-20 05:03:25
原创 ...
好的,我会保持原意,适当增加细节,整体字数变化不大地进行改写: -...
2025-09-20 05:03:24
原创 ...
1937年底至1938年10月,周恩来在武汉度过了10个月的关键时...
2025-09-20 05:03:17
原创 ...
春秋时期,长达数百年的乱世局面,最终导致中国广袤的土地被七个强大的...
2025-09-20 05:03:17

热门资讯

原创 让... 好的,我会保持文章的原意,同时丰富细节,字数变化不大,帮你改写一遍: --- 北宋是一个令人既痛苦又...
原创 清... 时间跨度长达十四年的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曾席卷17个省份,形成了广阔的势...
【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周保中:...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云南人民的抗战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创 民... 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于江苏川沙(今属上海浦东新区),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哲...
原创 说... 西府赵王李元霸的兵器 李元霸,唐国公李渊的四儿子,隋炀帝杨广亲自封的西府赵王。外貌上,李元霸面黄肌...
原创 薛... 古人有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然而,蒋介石既用人又常常怀疑手下,这使得他的许多将领对他心存不满。...
阿里不哥坐拥蒙古高原,手握数十... 当蒙哥汗1259年战死钓鱼城的消息传回草原,蒙古帝国瞬间走到了十字路口。阿里不哥,坐镇帝国旧都哈拉和...
原创 韩... 对于许多历史人物,后人常常怀有难以释怀的惋惜,而在这一系列人物中,最让人感叹的,可能非汉朝的开国元勋...
原创 马... 历史上,法国人对东方大国的观察,常显得格外前瞻与深邃。从那些耳熟能详的名人名言中,仿佛可以感受到充满...
原创 赵... 岳飞是南宋时期的抗金名将,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然而,由于他的实力过于强大,最终遭遇了贼臣秦桧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