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然而,蒋介石既用人又常常怀疑手下,这使得他的许多将领对他心存不满。其中,被誉为“蒋介石十大名将”之一的薛岳,便是对其颇有怨言的人物之一。
在很多人看来,薛岳是蒋介石的“嫡系”干将,深得信任且亲近,但据薛岳的侄子薛维忠回忆,薛岳心里对蒋介石其实很不服气,而蒋介石对他也始终没能完全放心。
众所周知,蒋介石信任的对象主要有三类:第一是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第二是浙江籍的干部;第三是对他绝对忠诚的心腹。而薛岳却一个条件都不符合。
薛岳生于广东,家乡是粤北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年仅15岁的他离开父母,来到广州攻读军事知识,随后加入了孙中山创立的粤军,从此踏上了他的军事征途。
1922年时,年仅26岁的薛岳在孙中山的大帅府警卫团担任第一营中校营长,因其忠诚且机警,深受孙中山的器重与培养。
后来到了台湾,薛岳的子女曾邀请他去教堂参观,他却坚定地说:“去什么教堂,我是‘国父教’的!”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对孙中山的崇敬与忠诚。
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突然跃升为国民党最高领导人,这让许多人难以接受,薛岳也不例外。
更令薛岳难以忍受的是,蒋介石因为忌惮他的军权,命令整编他的部队,将他麾下的第四军缩编为第四师,且将军中精锐部队拆散分配到各处。
这使得薛岳心灰意冷,愤然递交辞呈,蒋介石却未加挽留,只对他说:“不是我对你不好,是何应钦不理解你!”
就在薛岳准备赴德国深造之际,蒋介石突然任命他为第三路军上将副总指挥,负责对江西苏区红军进行“围剿”。于是,薛岳被召回前线,成为红军的劲敌。
薛维忠回忆说:“抗战胜利后,伯父常说一句话:‘好不容易打了八年抗战,老百姓受尽苦难,为什么打完日本人又要自相残杀?’他的语气里满是痛惜与无奈。”
薛维忠认为,薛岳极不愿与共产党为敌,甚至曾提出过一个妥协方案:以山海关为界,将东北地区交给共产党管理,形成共产主义的关外与国民党的三民主义关内,公平竞争。
但这一建议与蒋介石的立场截然相反。薛维忠表示:“这也是他们矛盾的根源之一。”
因为观点不同,再加上两人之间本就互不信任、互有芥蒂,导致尽管薛岳屡建战功,蒋介石却时常削弱他的权力。
比如1946年,蒋介石任命薛岳为“徐州绥靖公署主任”,但仅一年后,就将其撤职,换上了一个名义上的“总统府参军长”虚职,转由刘峙接任。
薛岳愤怒辞职,带着家人回到故乡。但不到两周,政府又派令他出任广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尽管恢复了部分权力,薛岳却能明显感受到国民党内部的颓势和低迷氛围。
1950年,薛岳携家逃往台湾。然而刚落脚,蒋介石便提出整编,将他在海南的三个军编为四个师,任命他为“总统府顾问委员会顾问”。
直到这时,薛岳才彻底看清了蒋介石的本性。薛维忠说:“大伯看透了蒋介石,他觉得蒋介石只在打仗时才记得他,天下太平时便一脚把他踢开。”
薛维忠还记得,薛岳曾用一个生动的手势来形容孙中山与蒋介石的不同。
“孙先生打天下是这样的……”薛岳用手从里往外划圈,圈越画越大;随后说:“蒋先生打天下是这样的……”又从外往里划圈,圈越画越小。
这个手势生动地诠释了蒋介石失败的根源:孙中山能够聚集天下英才,而蒋介石则对用人设立层级,限制了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