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外蒙古,心里不禁涌上一阵伤感,因为1945年之前,这片土地曾是我们中国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外蒙古的地域可以分为两块:一块是今天的蒙古国,另一块则是现在的俄罗斯图瓦共和国(唐努乌梁海)。这两块地区合起来,面积接近180万平方公里,远远超出了很多国家的国土面积。
1945年,苏联为了应对日本关东军的压力,要求外蒙古维持现状。这一现状意味着,蒙古国和唐努乌梁海将分别成为独立的实体,脱离中国的控制。这一安排让历史走上了一条弯路,而这条路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921年。那时,唐努乌梁海就已经在苏联的操控下宣布“独立”,并且苏联明确表示,这片土地不会被纳入其版图。三年后,蒙古国也在苏联的支持下,宣布脱离中国,走向独立。
按理说,唐努乌梁海和蒙古国应该拥有相似的命运,但实际情况却大相径庭。至今,图瓦共和国已经成为俄罗斯的一部分,而蒙古国则拥有了独立的主权。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
早在沙俄时期,沙皇政府便已开始向唐努乌梁海地区派遣大量俄族移民。到1912年,这里的俄族人口已超过5000人,而到1917年,沙俄灭亡前,俄族人的数量激增到2万以上。这些俄族移民不仅在当地购买了大量土地,还参与了矿业开采和商业活动,迅速成为了唐努乌梁海的实际掌控者。此外,沙俄还扶持了一批当地的贵族,通过各种优待措施,让他们与沙俄的统治紧密联系。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北洋政府并未对唐努乌梁海进行有效的管理,这使得当地的许多生活必需品都依赖沙俄的供应。长期的依赖让当地居民逐渐习惯了与沙俄的紧密关系,实际上即使唐努乌梁海没有正式加入苏联,地方和俄国的联系也一直非常密切。甚至在1941年,唐努乌梁海就派兵参与了苏联的卫国战争。1944年,唐努乌梁海主动向苏联提出加入的请求,苏联接受了这个提议,但却没有公开宣布,只是在事实上将其纳入了苏联的版图。
相比之下,蒙古国的俄族移民数量微乎其微。无论是在沙俄时期还是苏联时期,俄族人并没有大量移民到蒙古国。这使得蒙古国的俄族人口基础远不如唐努乌梁海那般扎实。不过,苏联在蒙古国培养了不少政治代理人,这些人忠心于苏联,并且在二战期间,蒙古国曾多次向苏联捐赠大量物资。要知道,当时的蒙古国人口不足60万,经济几乎一穷二白,但他们依然捧出几乎所有的资源来支持苏联。这一切都凸显了这些代理人在蒙古国政坛的重要性。
然而,尽管如此,二战后,蒙古国依旧多次申请加入苏联,但始终未能如愿。无论是斯大林时代,还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的领导下,苏联都没有接受蒙古国的请求。既然如此,为什么苏联始终拒绝蒙古国加入呢?
首先,苏联和中国之间的关系需要一个缓冲地带。我们知道,俄罗斯历来注重保持周边的缓冲区。二战期间,为了抵挡外部威胁,苏联曾占领了芬兰的部分地区、波罗的海国家、波兰和罗马尼亚的部分区域。而中国,作为东方的大国,一旦崛起,其力量不容小觑,因此,苏联需要一个缓冲带来避免直接接触。蒙古国的广袤土地,恰好充当了这种角色,既能够阻挡中国的潜在威胁,又能保障苏联东部的安全。
另外,苏联也不想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在二战时期,苏联与中国的关系本就复杂,如果蒙古国加入苏联,将不可避免地引发中国的强烈反对。为了避免这些外交冲突,苏联宁愿维持现状,不做过多改变。更重要的是,当时的雅尔塔协定已经明确规定,外蒙古地区将维持现状,唐努乌梁海加入苏联,而蒙古国继续独立。倘若苏联在此时撕毁这一协议,势必会引发更大的国际纷争。
此外,苏联还认为接纳蒙古国对于他们来说并没有实际利益。蒙古国虽然土地广袤,但人口稀少,经济基础薄弱,只有畜牧业和矿产资源可以支撑经济。然而,苏联本身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资源,根本无需依赖蒙古国。接纳蒙古国无异于承担了额外的财政和人力负担,对苏联来说并不划算。
再者,苏联当时还在鼓励全球范围内的反殖民运动,特别是在第三世界国家中,推崇独立的理念。二战前,殖民地遍布全球,但随着二战的爆发,传统的殖民大国逐渐失去了霸主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虽然两者敌对,但在推动殖民地独立这件事上,却是罕见地达成了共识。苏联若是将蒙古国吞并,那么对于全球反殖民运动的支持将大打折扣,这无疑会破坏其在第三世界国家中的形象。
尽管如此,蒙古国的领导层依旧不断向苏联表达加入的愿望,这不仅是出于政治忠诚,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真心希望通过加入苏联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毕竟,加入苏联后,蒙古国将能够获得苏联的经济援助和军事保障,生活条件无疑会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