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的先进思想家在探索国家复兴的道路时,特别关注了两位西方历史人物:一位是美国的华盛顿,另一位则是法国的拿破仑。这两位在各自国家的历史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他们的英勇事迹和雄才大略在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1903年,益新译社和上海文明书局分别出版了两本关于拿破仑的传记。前者在“译序”中这样写道:“古今英杰,谁能超越拿破仑?稍有学问的人,谁不为拿破仑的名号所震撼?”而后者在“传序”中更为直白地表达了当时人们的心声:“中国的命运已经沉沦,急需拯救之术,而拿破仑能否成为这救国的扁鹊?”可见,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拿破仑被许多人视为拯救国家的象征,仿佛他是拯救中国的希望。
1916年、1917年和1919年,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了三种不同版本的拿破仑传记,其中由钱智修编译的版本曾通过教育部审定,并成为当时学生必读的课外书籍。这些传记为中国青年打开了了解世界历史人物的窗户,也间接促使毛泽东深入研究拿破仑的生平。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毛泽东开始了对拿破仑的阅读。1910年,年仅17岁的毛泽东在湘乡的东山小学堂读书时,偶然从同学萧三处借来一本《世界英杰传》,其中有关于华盛顿和拿破仑的故事。当他读到拿破仑的传奇事迹时,深有感触地对萧三说:“我们中国也需要这样的人物!”
随着岁月流转,毛泽东逐渐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并在回顾自己年轻时的思考历程时,坦言自己早年对世界的认识十分有限,“那时根本不知道帝国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学校里学到的仅仅是几个资产阶级英雄的故事,如华盛顿和拿破仑”;他还回忆道,“在那个时候,我只知道拿破仑和华盛顿这些人物,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根本没有听说过。”显然,年轻时的毛泽东对拿破仑有着深厚的敬仰。
1949年以后,毛泽东继续深入研究拿破仑的传记。根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的回忆,有一次他借阅了几种不同版本的拿破仑传记。在一次阅读中,毛泽东在短短时间内便读完了三本书,而和他一同阅读的同志还没看完其中一本。另一位工作人员回忆道:“即使在1970年代,毛主席依然会翻阅《拿破仑传》和《戴高乐回忆录》等书籍,而且他还曾找过多国版本的《拿破仑传》,进行对照研究。”
著名作家萧乾的妻子文洁若在《我与萧乾》和《一生的情缘》两本书中也提到,毛泽东晚年曾向他求助,希望翻译一本没有中文版的《拿破仑论》。为了满足毛主席的需求,相关部门特意找回萧乾,几位翻译人员夜以继日地赶工,最终在一周之内就完成了翻译并交给毛主席阅读。
毛泽东对拿破仑的深刻理解不仅体现在他的著作阅读中,还在他与外国领导人的交往中体现出来。1968年6月21日,在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时,毛泽东提到自己曾阅读过俄国历史学家塔尔列所写的《拿破仑传》,并表示书中内容主要吹捧了俄国将领库图佐夫。1970年5月1日,在与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讨论拿破仑时,毛泽东提到了多位西方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他提到:“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书籍有很多,我读过一位法国社会主义者马蒂叶(现译马迪厄)写的,此外还看过苏联作家的版本,虽然内容过于简单。”他对英国作家的《拿破仑一世传》也给予了评价,认为英国人写法国的历史总是带有偏见,但他所看的这本书则较为实事求是。
毛泽东对法国大革命的熟悉程度令一些法国人士也感到惊讶。20世纪70年代,法国驻华大使马纳克回忆道:“毛主席对法国的历史、革命,尤其是拿破仑的事迹有着非常深刻的理解,他不仅了解法国大革命,还了解那些细节问题。”一次与毛泽东的谈话中,马纳克与毛泽东就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土伦港事件发生了争论。当时,毛泽东坚持认为英国军队曾占领过土伦港,而马纳克则认为英军并未占领此地。毛泽东明确指出:“我在拿破仑的传记里看到,拿破仑攻占土伦时,英军确实已占领了这个港口。”最终,事实证明毛泽东的记忆是正确的:1793年12月,拿破仑正是通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夺回了土伦港,获得了巨大的军事声誉,也因此获得了法国革命政府的认可。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于1769年8月15日出生在科西嘉岛的阿雅克肖市,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卡尔洛·波拿巴是律师,母亲莉蒂西亚·拉莫利诺出身意大利贵族。科西嘉岛在拿破仑出生前不久才由热那亚共和国割让给法国,拿破仑的父亲因此被法国国王册封为法国贵族。拿破仑从小便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年仅9岁时便被送往法国布里埃纳军校接受军事教育,并且在历史、地理和数学方面的成绩尤为突出。
1784年,拿破仑升入巴黎的军官学校,翌年便以16岁的年纪被任命为拉费尔炮兵团的少尉军官。在他的军官生涯初期,拿破仑对炮兵学有浓厚兴趣,并自学了大量与炮兵相关的书籍。他还深入阅读了亚历山大、汉尼拔、恺撒等历史名将的传记,并广泛涉猎欧洲历史、地理、宗教等各个领域的书籍,尤其是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卢梭的《民约论》对他的思想影响深远。
法国大革命的爆发为拿破仑提供了展示军事才华的舞台。1793年,法国革命政府陷入内外困境,反法联盟的军队占领了土伦港,给法国带来了极大的压力。拿破仑在此时提出了独特的作战计划,成功地带领法国军队收复了土伦港。这一战不仅展示了拿破仑出色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指挥能力,也为他日后登上法国政治舞台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对此战的评价颇高,他认为土伦之战是拿破仑崭露头角的起点。在1973年,他提到:“拿破仑第一次立下赫赫战功,就是收复了土伦港。”这也再次证明了毛泽东对拿破仑的深刻理解和他对法国历史的浓厚兴趣。
土伦之战是拿破仑军事生涯的起点,也是他后来的辉煌征程的开端。从此,拿破仑·波拿巴开始了他逐步崛起为世界历史伟大人物的传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