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许多文艺作品和影视剧的影响,许多人对中国古代“总管”的第一印象是高级太监或是大户人家的管家。然而,鲜为人知的是,“总管”曾经是手握地方大权或者重兵的显赫官职。例如,在隋朝和唐朝前中期,指挥前线军队的高级将领便被称为“行军总管”。这种情况是如何形成的呢?接下来,让我为您详细解读一下。
在东汉末年,随着“群雄并起”的局面逐渐形成,东汉原有的地方治理制度也随之崩溃,州刺史(后改为州牧)的职能逐渐演变。在三国时期,曹魏为了应对与蜀汉和东吴之间的战争,开始在战略位置重要的州设立“都督诸军事”(简称为都督)。这些都督往往同时兼任州刺史,实际上就形成了“上马管军,下马管民”的双重身份,肩负着军事与行政的重任。
进入两晋十六国至南北朝前期,局势的分裂加剧,战争的频繁程度也日益上升,导致都督的数量迅速增加,从三国时期的几十人激增至数百人。然而,并不是数量的增加就意味着权力的提升,反而,都督的实际权力开始降低,逐渐下降到市一级军政长官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新的“总管制”应运而生。
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北周将各州的都督改称为“总管”,在地方上正式设立了“总管制”。北周的“总管”依照职责大小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级别为大总管,其管辖范围可达几十个州;第二等级为中总管,其辖区为几个州;第三等级为下总管,其管辖的则是一州。在这些辖区内,总管负责军镇,与之前的都督相似,在其权力范围内拥有显著的军事和行政权限。
北周的这种总管权力巨大,最终导致了隋朝建立过程中发生了严重的危机——“三总管之乱”。隋朝统一之后,汲取教训的隋文帝对总管制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总管分为“总管”和“行军总管”两类。具体来看,“总管”主要负责地方行政,削弱军权,而战时的军事指挥权则由朝廷临时任命的“行军总管”来掌控。
这种改革让“行军总管”成为了隋朝前线的指挥官。而在唐朝建立之后,唐高祖选择恢复隋朝的地方总管为都督的职称,但依然保留了“行军总管”的设立。因此,在隋朝和唐朝前期,负责前线军队指挥的官员被称为“行军总管”,而总指挥通常被称为“行军大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