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贞观九年6月25日,唐帝国的开国皇帝李渊在69岁时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带着许多未解的遗憾和孤独。
李渊的名字大多与他的儿子——天纵英才的李世民——紧密相连,但鲜有人真正关注过这位曾经的帝国奠基者。在经历了玄武门之变,主动将帝位让给李世民后,李渊深深感受到了那种不可言喻的孤寂与失落。外表虽然安享荣华富贵,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内心的苦楚却远远无法掩藏。对任何一个曾经掌权的皇帝而言,失去权力是无比痛苦的,尤其是当权力的继承者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时,那种心理上的复杂与痛楚更是旁人难以理解的。
身为父亲,李渊看着自己的儿子们因争权而刀剑相见,那种内心的纠结和伤痛,是外人无法想象的。然而,追溯其根源,李渊也只能怪自己。唐朝的建立,虽归功于李世民,但也是李渊一手推动的结果。在李渊的几个儿子中,各自有明确的分工:长子李建成负责长安的防守,次子李世民则带领大军平定四方,四子李元吉则守卫太原,稳固基础。然而,李渊在选择继承人时,遵循了“立长不立幼”的古训,立了李建成为太子。
随着李建成越来越担忧李世民的崛起,他与李元吉勾结,屡次在李渊面前诋毁李世民。李渊察觉到李建成的心思,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平衡这两人的关系。李渊在刘黑闼叛乱时,特意没有让李世民出征,而是让李建成亲自前往平乱。类似的举动也发生在与突厥的战斗中,李世民被故意排除在外。除了这种“平衡”策略,李渊还信任李建成的谗言,试图对李世民采取制裁措施。所幸,宰相陈叔达极力劝谏,提醒李渊:李世民功劳巨大,手下能人众多,若再打压,恐会引发不可预料的后果。最终,李渊听从了陈叔达的劝告,没有进一步追究李世民的责任。
然而,李渊对李世民的打压,始终未能消弭两者之间的父子情感裂痕。很快,李建成请李世民赴太子宫饮酒,不料酒宴之后,李世民突然感到剧烈的腹痛,随即吐血不止。幸好淮安王李神通及时派人救治,才让李世民捡回了一条命。李渊得知后,心情沉痛,特意前来看望李世民,并提议让他赴洛阳镇守,试图让兄弟之间的矛盾得到缓解。然而,李建成与李元吉深知,如果李世民掌控洛阳,自己将无法再操控他,于是联合起来反对这一计划,最终李渊改变了主意。
不久之后,李世民的将领尉迟敬德发现,李建成为策划刺杀李世民的行动提供了资金支持。尉迟敬德果断拒绝,并将金银退还给李建成。随后,李建成派出刺客暗杀尉迟敬德,但因尉迟敬德警觉性极高,刺客未能成功。李世民听闻此事后,便亲自出面为尉迟敬德辩护,虽然最终救下了他,但程知节仍然被贬至康州。这一系列事件让李世民意识到,李建成的阴谋已在加剧,他决定早做准备。
武德七年,突厥来犯,李渊命李元吉出征,李元吉要求带上李世民的将领和玄甲军,意图架空李世民的权力。李世民察觉到这一点,决定以先发制人。在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清晨,李世民率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在那天,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伏兵击杀,最终李世民顺利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这一切发生时,李渊正在与妃子们划船嬉戏,尚不知发生了何事。当尉迟敬德一身戎装前来禀报时,李渊不禁愣住,问道:“发生了何事?”尉迟敬德答道:“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叛乱,被秦王诛杀。秦王担心皇上受惊,特派我来护驾。”
得知李建成与李元吉的死讯,李渊的心情可谓五味杂陈。他一向宠爱李建成与李元吉,而今亲眼见证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心中的悲伤无法言表。
玄武门事变后,李世民为彻底斩断后患,命令杀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儿子们,甚至将他们的名字从李氏宗谱中抹去。这一举动在李渊眼中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他痛心疾首地对李世民说:“汝杀吾子孙,他日汝子孙亦复如是!”李渊的这句诅咒,在后来的历史中似乎应验了。
随着李世民的权力逐步扩张,李渊最终于武德九年退位。李世民成为了唐朝的真正统治者,而李渊则被尊为“太上皇”。在这之后,李渊的日子变得异常清闲,虽然他身处深宫,但并未完全远离宫廷的政治风云。然而,李渊不再关注政事,他的生活开始变得充满闲适与享乐。他时常被李世民请去太极宫、长安等地,享受高寿生活。
在这段日子里,李渊虽然年事已高,却依旧有着旺盛的生育能力。在成为太上皇后的几年内,他生育了超过30个孩子,其中包括17个儿子和13个女儿。尽管李世民对这些弟弟妹妹的到来颇为头疼,但他也只能默默承受。而这些新生的子女们,虽然没有像李建成、李元吉那样与李世民争权,但也常常给李世民带来困扰。李渊的后代中,一些个别的孩子仍然仗着父亲的名号,做出了许多让李世民头疼的事情。
李渊曾经发出的那句诅咒,逐渐显示出其“神奇”的效果。李世民的14个儿子,除了几个早逝的,其余大多命运悲惨。太子李承乾因谋反被废,吴王李恪因与房遗爱串通被牵连致死,魏王李泰被废后郁郁而终……这些悲剧,似乎都预示着李渊“报应”的话并非空穴来风。
李世民不仅为自己树立了一个以武力篡位的榜样,也为后代的权力争斗埋下了隐患。这一切,让唐朝后期充斥着宫廷政变,直至帝位的继承变得更加复杂与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