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逍遥津一战中,张辽凭借一场恶战为孙权定下了“孙十万”的名号,直接让孙权的指挥能力受到了质疑。孙权未必擅长军事指挥,但难道江东众多的武将中,真没有人能够抵挡张辽、李典、乐进三位名将的攻击吗?从《三国演义》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分析一下,在逍遥津之战时,孙权手下是否能找出三位武将来挑战并击败这三位曹魏猛将。
逍遥津之战发生在合肥之战之后,是曹操进攻汉中张鲁的一个插曲。张鲁投降后,刘备感到十分恐慌,便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派遣伊籍出使江东,提出割让江夏、零陵、武陵等郡给孙权,并劝说孙权在曹操远征汉中之际,趁机攻击合肥。孙权并非傻子,他知道此时张辽与李典并不合,而合肥正是一个良机,于是果断决定让吕蒙集结十万大军亲征合肥。
然而,虽然张辽和李典之间有矛盾,但大敌当前,李典并未因私废公,反而表示愿意与张辽共同抗敌。当时东吴的猛将甘宁率先攻占了皖城,斩杀了太守朱光,这一战果令孙权十分高兴。在孙权准备进攻合肥之时,张辽指挥乐进引开了吕蒙和甘宁的前部,随后命令李典在孙权渡过小狮桥后拆断桥板。此时,张辽与李典形成夹击,孙权陷入了险境。
孙权惊恐万状,尽管吕蒙和甘宁等人竭力回援,但被乐进拖住,后军又无法及时赶到,只有凌统率军在中路与敌交战。张辽在这一战中大展神威,成功地击败了孙权的军队。最终,孙权险些被俘,要不是马跃的机智断桥,他差点就被张辽捉住。此战后,张辽的威名传遍江东,甚至连小孩晚上听到张辽的名字也不敢大声哭泣。
这场战斗,尽管是由于孙权的指挥失误所致,未能及时摸清张辽的部署,但也可以看出,江东的武将并未能发挥出临战破敌的优势,他们与关羽、张飞等超一流武将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
逍遥津之战发生在赤壁之战后的数年,江东的名将太史慈和孙策均已去世。难道江东就没有可以与张辽、李典、乐进抗衡的猛将吗?其实,江东确实有几位可以与这三人一较高下的武将,但要在战场上稳操胜券,仍有难度。
首先,张辽被誉为一流的武将,实力堪比太史慈。而太史慈曾被称为“江东第一猛将”,从这一点可以推测,张辽的武艺堪称江东众将中的天花板。乐进和李典相较之下,虽都是一流和二流的武将,但整体实力略逊一筹。
除了太史慈和孙策,江东还有甘宁、凌统、程普、周泰等实力强劲的武将。特别是凌统,他在合肥之战中与张辽、乐进对战时,曾持续战斗五十回合未分胜负。曹操看到凌统与乐进的对战如此胶着,甚至命令曹休在一旁暗箭相助,足见凌统的武艺确实不容小觑。在甘宁的表现上,尽管在演义中没有与顶尖武将正面交锋,但他击败过曹洪、马延、张顗等名将,战绩非常辉煌。他还曾在攻打皖城时立下赫赫战功,因此甘宁的实力也是非常强大的。事实上,甘宁的武艺已经不输凌统。战后,孙权高度赞扬甘宁,并称“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以相抵。”
凌统与张辽在合肥之战中一度交手,五十回合难分高下。虽然最终孙权派吕蒙去接应凌统,避免了他被困,但这也说明凌统与张辽的武艺不相上下。由此可见,张辽、乐进、凌统、甘宁四人在战斗时短时间内难以分出胜负。
那么,第三名出战的武将究竟是谁呢?许多人会认为是周泰,毕竟他在多次战斗中救过孙权,可谓江东的虎臣。然而,从《三国演义》的描写来看,周泰虽然英勇,但每次救主都身负重伤,而且没有与其他顶尖武将交手过。甚至在夷陵之战时,他被关兴和张苞这两位年轻将领吓得退回了阵中。
至于程普,虽然他曾与太史慈激战三十回合,但并没有表现出过于强大的战力,估计和周泰差不多。而李典的武艺与赵云相差不多,但赵云的水平明显高于太史慈。所以,江东的第三名人物只能是吕蒙。
吕蒙虽然是江东的大都督,掌控大权,但他的武艺却不容忽视。原著中提到,在凌统和甘宁对峙时,吕蒙曾挥刀将两人分开,并表示自己能巧妙应对两人。赤壁之战时,吕蒙曾被周瑜派遣单独截杀曹操,这一任务的艰巨性可见一斑。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吕蒙的武艺也非常强悍,足以与凌统、甘宁并驾齐驱。如果吕蒙亲自指挥,江东的胜算将大大提高。
综上所述,江东虽然有不少武将,但由于孙权在指挥上的不足,最终未能充分发挥这些武将的潜力。如果换作周瑜担任指挥,结局无疑会大不相同。这一分析主要参考了《三国演义》中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