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秦始皇之死时,很多人可能会立刻联想到那个臭名昭著的宦官赵高,认为他与秦始皇的死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秦始皇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死去的呢?为何人们普遍认为赵高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根据史书记载,赵高在秦始皇时曾经犯下重罪,被关入大牢,负责审问他的将军是蒙毅。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赵高理应被判死刑,但秦始皇对他一时心软,认为赵高聪明机智,才智出众,因此选择宽恕了他,并安排他去教导二公子胡亥。在常理来看,赵高得到了赦免,理应报答始皇帝的恩情,心生忠诚。然而,赵高的经历让他十分渴望掌控自己的命运,在面对过去常与死亡抗争的困境时,他决定通过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力来稳固自己的地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开始辅佐胡亥,通过巧妙的手段,逐渐让胡亥对自己言听计从,计划一步步得以展开。
赵高的聪明才智帮助胡亥登上了皇位,这时他不再遮掩自己的野心,开始肆意清除一切威胁自己的势力。首先,他逼死了右丞相冯去疾,随后又致使左丞相李斯丧命。随着这些忠臣一个接一个地倒下,赵高彻底掌控了秦朝的大权。章邯将军因平定陈胜吴广起义有功,成为赵高眼中的眼中钉,最终被逼反。随着忠臣的减少,秦朝的风雨飘摇也随之加剧。面对刘邦的大军,赵高毫不犹豫地将胡亥杀害,立了子婴为王,只为了保全自己的权位。这一系列的背叛与杀戮,让赵高成为了历史上一个真正的恶人。
然而,当提到秦始皇时,人们往往想到的是他对统一中国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尤其是在统一文字、度量衡等方面的伟大成就。与此同时,秦始皇死后的种种传闻也常常成为后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关于秦始皇的死因,几千年来一直笼罩在谜团之中。史料记载,他是在第五次东巡途中去世的。当时是盛夏时节,秦始皇为了寻找传说中的仙丹,毅然踏上了这次旅途。一天,秦始皇如常坐在马车中休息,也许是多日的劳累加剧了他的身体虚弱,或许是长时间未能找到仙丹而焦虑过度,突然间,他就爆发了癫痫症状。发作时,他失去了控制,撞到车旁的青铜冰鉴上,昏倒了过去。尽管有多名太医进行治疗,但病情没有丝毫好转,最终,秦始皇在马车上去世。
本该广为宣告的重大消息,却被赵高迅速掩盖了。他不仅没有通知大臣和王子们,甚至让秦始皇的尸体一直留在马车上。由于尸体腐烂很快,赵高想方设法掩盖臭味,命人用一车鲍鱼围绕尸体,以鱼腥味掩盖尸体的腐臭。而且,为了伪造始皇帝仍在正常生活的假象,赵高指示人继续送饭到马车里,表现得如同秦始皇依然每日进食。直到回到咸阳时,始皇帝的死讯才被公之于众。
临终之际,秦始皇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然走到尽头。他想着国家尚未完全安定,便想写手诏交给大儿子扶苏,让他继续掌控大局。手诏中包含了重要的国事指令,必须通过加盖国玺才能生效。然而,秦始皇十分提防丞相李斯,认为他可能会有不轨之心,因此,手诏的国玺并未交给李斯,而是交给了赵高。
然而,赵高并没有按照秦始皇的本意行事,而是篡改了手诏的内容。原本指示扶苏回咸阳主持大局的内容,被赵高篡改成了谴责扶苏不孝的信,甚至将扶苏与蒙恬二人斥责致死。这个手诏成为了赵高夺权的关键。至于蒙毅将军,由于没有收到任何消息,直到队伍回到咸阳才得知秦始皇已经去世。赵高随即将手诏送给扶苏,通过除掉扶苏和蒙恬,顺利扶持胡亥登上了皇位。
有人或许会疑问,秦始皇的健康状况究竟是如何?难道周围的人没有察觉到问题吗?毕竟,秦始皇年仅49岁,正值壮年,身边的太医也时刻关注他的健康,怎么可能出现问题呢?确实,秦始皇一直是身体健壮的象征。比如在荆轲刺杀事件中,他临危不乱,亲自拔剑斩杀了刺客;在东巡时,他还曾亲手杀掉一条鲨鱼,这些都证明了他身体素质的强大。
但事实上,始皇帝的体质并非如外界所想的那般无懈可击。历史资料中提到,秦始皇有一些先天性的健康问题,比如鸡胸、气管炎和软骨病等。小时候的他生活艰难,多次成为人质,这些都对他的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再者,随着年龄的增长,秦始皇迷信长生不老的仙丹,过度服用药物,导致身体逐渐虚弱。与此同时,他对权力的欲望越发强烈,为了追求不老神丹,他甚至派人寻找仙人炼制“长生不老药”。这些药物对他的身体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最终,他在东巡途中因病重加剧而死亡。
有学者如郭沫若提出,秦始皇死因并非单纯的疾病,而是因为一枚铁钉。他在自己的著作《秦始皇之死》中推测,秦始皇死于右耳的一枚三寸长的铁钉,这显然是有人故意插入秦始皇头部,致使他死亡。然而,这一理论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广泛支持。大多数历史学者认为,秦始皇的死因是他长期服用丹药导致身体虚弱,而赵高与胡亥虽有篡位之嫌,但并未直接导致始皇帝的死亡。
通过学者们的研究,最为普遍的观点仍然是,秦始皇因重病而死,而赵高和胡亥只是借机篡位,篡改了手诏并推翻了扶苏的皇位。郭沫若先生的这一理论,虽然令人深思,但终究只是他对历史事件的一种虚构和推测,无法成为事实的依据。历史研究需要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不是凭空想象。因此,在考古学和历史学上,依然需要更多的证据和深入的研究,以接近真实的历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