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璋败给刘备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还是他的个人能力太过有限,完全无法应对当时的复杂局势。除了个人才干的不足之外,当时益州的局势也并不有利,曹操和张鲁等势力在背后拖后腿,进一步削弱了刘璋应对刘备的能力。加之他本身就缺乏足够的精力去全力应对刘备的威胁,最终导致了他丧失了整个益州,这一结局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要想深入了解刘璋失败的根源,首先需要回顾一下他是如何得到了益州,又是如何在后来失去它的。
首先,刘璋获得益州的故事,实际上要追溯到他的父亲刘焉。与刘璋相比,刘焉可谓真正的有才之人,是益州这一片沃土的开创者。刘焉与刘备的祖上有着相似的背景,刘备的祖先为中山靖王,而刘焉则是淮阳王刘余的后代,两者的祖辈都是汉景帝的儿子、汉武帝的兄弟。因此,刘焉与刘备一样,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是汉朝皇族的旁支。然而,刘备年轻时的生活与刘焉完全不同,刘备总是行走在江湖间,交朋友、混社会,而刘焉则从小就以学识和才华著称,成为了众人眼中的才子。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焉凭借皇族的身份进入了朝廷,并且在仕途上一路顺利,逐步跻身中枢重臣,最终在黄巾起义爆发前,他已经是朝廷中的重要人物。黄巾起义爆发后,刘焉迅速意识到汉朝的危机,并提出了一个建议:既然天下动荡,地方上应该安排更多自家人担任重要职务,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局势。这个建议得到了当时汉灵帝的认同,刘焉也因此被派往益州。
关于刘焉选择益州而非交州,最初的确有些波折。刘焉原本考虑的是去交州,但在他的部下建议下,改为申请益州。这一选择是有深意的。交州虽然相对安稳,但与中原的联系较弱;而益州,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历史上汉高祖刘邦便是从这里起家的,显然更有潜力。
刘焉来到益州后,形势也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汉朝中央陷入了混乱之中,而益州的局势却逐渐稳定下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刘焉依靠汉朝的任命站稳脚跟,迅速拉拢地方的豪强,控制了益州。在这个过程中,大量从外地逃难而来的百姓也被迅速组织成了强大的“东州兵”,这支军队为刘焉打下了稳固的基础。刘焉此时在乱世中崭露头角,成为最具竞争力的军阀之一,完全有机会统一天下。然而,命运却没有给刘焉这样的机会,黄巾起义之后两年,他突患背疽病,这种疾病虽然在今天并不算大病,但在当时却致命。刘焉去世后,益州的控制权便交到了儿子刘璋手中。
刘璋继承父亲的庞大事业,其实并不完全具备资格。刘焉有四个儿子,刘璋是最小的,且在才能和胆略上都远逊于他的大哥和二哥。遗憾的是,由于前面三位哥哥都在动荡中丧命,刘璋才得以继承父亲的家业。然而,刘璋的能力显然与父亲无法相提并论,他虽然接手了父亲的基业,但很难维持局面。
刘焉当初在益州并非以诸侯王的身份统治,而是作为州牧,因此刘璋继位后并没有像刘焉那样拥有强有力的政治和军事基础。益州内部开始产生动荡,若刘璋有足够的能力,凭借刘焉留下的财富和军队,他本应能够迅速平定局势,稳固控制权。然而,由于刘璋的领导能力严重不足,益州内战持续了十多年,益州这片原本富庶的土地,在战乱中损失了大半资源,甚至在最后分裂了。张鲁等势力占领了汉中地区,公然脱离了刘璋的控制,而汉中又是益州的北大门,失去汉中意味着益州的安全岌岌可危。
这时的刘璋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困境,曹操转向关中、益州的战略,令他感到十分焦虑。由于张鲁控制了汉中,刘璋根本无法迅速收复这块失土,他只得转而寻求刘备的帮助,邀请刘备协助自己共同攻打张鲁。刘璋希望借助刘备的名声和两家亲戚关系,以便合力夺回汉中。然而,刘璋的这一决定可谓是愚蠢之极。若他有一点政治眼光,便不会依赖刘备这种看似“自然”的结盟。
刘备的入川并没有如刘璋所愿地直面张鲁,而是迅速与益州本地的士族建立了联系,开始巩固自己的根基。刘璋直到这个时候才意识到刘备的真实意图——他不单纯是来帮助刘璋,而是准备取而代之。当刘璋的亲信、重要谋士张松投向刘备时,刘璋才恍若梦醒,终于与刘备撕破了脸。
然而,这时的一切已经为时过晚。刘备已经在益州建立了稳固的支持基础,而刘璋依然高估了自己的优势。尽管益州几座重要城市仍由他控制,且北方的曹操暂时没有直接威胁,但刘璋未能及时与本地士族联合,未能通过坚壁清野的策略将刘备困死在外。最终,刘璋不仅失去了内战的优势,还因自身的软弱在面临危机时选择了投降。
三年后,刘备彻底围困了成都,刘璋虽依然拥有一定的兵力,但最终因性格软弱,选择了投降。这场本应是刘璋轻松取胜的战争,却最终以刘璋的失败告终。若刘璋稍有能力,结果可能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