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写后的文章:
诸葛亮临终时,他为刘禅推荐的接班人是蒋琬和费祎。可惜,蒋琬身体虚弱,费祎则因被刺杀早逝,最终,蜀汉的军政大权落到了姜维手中。姜维不仅继承了诸葛亮的遗志,而且时刻以复兴汉室江山为己任,数次发起北伐,誓要恢复汉朝的荣光。因此,可以说姜维是诸葛亮真正的继承者。然而,尽管他坚守北伐的战略,姜维在连年征战中,过度依赖武力,导致蜀汉的国力逐渐衰退,最终在公元263年,蜀汉被魏国灭亡。如果魏延成为继承人,历史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我们不妨做个假设。
蜀国为何在姜维的领导下逐渐走向灭亡?
其一,姜维的穷兵黩武。
蜀国建立初期,刘备将全国兵力投入东征孙权,却在夷陵遭遇惨败。大军几乎全军覆没,整个蜀国差点就此灭亡。诸葛亮深知国家需要重整旗鼓,便带领蜀军精锐进行了长时间的修养,恢复了部分实力后,决定以北伐为突破口,继续复兴汉室。然而,尽管诸葛亮屡次胜利,他所面临的司马懿却始终坚守不出。最终,诸葛亮因长年征战而病逝,北伐未能实现。
相较于诸葛亮的深谋远虑,姜维在战略上的执行力并不如人意。虽然他继承了诸葛亮的北伐遗志,但每次出征,结果都毫无成效,甚至连遭惨败时,损失也极其惨重。姜维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与诸葛亮之间的差距,他不断地效仿先师,殊不知这样无休止的战争,正是对蜀国资源的过度消耗。姜维的北伐不同于诸葛亮的理想,诸葛亮的北伐是为了恢复国家的基业,而姜维的北伐则成为了对国家力量的不断透支,堪称穷兵黩武。
其二,姜维废除了魏延的防守战略。
魏延,作为刘备任命的首任汉中太守,一直深知汉中的战略地位。他深刻理解,汉中是益州的门户,拥有险要的地理优势,是维持蜀汉割据的关键。为了确保汉中的安全,魏延亲自制定了“重门之策”,即在汉中东、南、北等多个关隘处加强防御,并配备精锐兵力。如果某一关口遭遇敌人进攻,其他防守区域的兵力能够迅速增援,使汉中形成坚固的防线。魏延设计的“重门之策”不仅是防守,更通过巧妙的地理布局,在防守的同时实现反击,利用地形诱敌深入,设下陷阱,将敌人一举歼灭。魏延曾信心满满地对刘备说:“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
然而,姜维上任后,他对魏延的这一防御体系并未加以延续,而是急于进攻,导致蜀军在短短一个月内丧失了汉中。魏延的“重门之策”不仅是为了抵御外敌,更是为了确保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能够反败为胜。姜维的贸然冒进,不仅让他丧失了汉中,也为蜀汉的灭亡埋下了隐患。如果当时是魏延继续掌握汉中,钟会、邓艾等魏国将领的进攻可能会被彻底阻挡,而阴平偷渡的计划也无从谈起。
魏延的防御战略,证明了“重门之策”的成功可行性。
在诸葛亮去世后的十年(公元244年),曹魏大将曹爽率领十万大军进攻汉中。魏延的继任者王平按照魏延的战略布置,坚守各大关隘,等待成都和涪城的援军。经过顽强抵抗,王平终于击败了魏军,取得了重大胜利。这一胜利验证了魏延防守汉中的战略是可行的。如果魏延亲自指挥,胜利的可能性将远超王平的指挥。
结语
魏延和姜维,都是蜀汉中后期的杰出将领。然而,魏延的能力远比姜维更具战略眼光和长远规划。若魏延未被陷害,继续领导蜀汉,他至少能够保证汉中不失,甚至在关键时刻以巧妙的防守赢得战争。因此,如果魏延代替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蜀汉或许能够避免灭亡,并在更长时间内坚持下去。朋友们,你们怎么认为?
(本文参考《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