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南宋宰相,不仅追封岳飞、继承北伐遗志,还敢于公开贬谥秦桧为“缪丑”,他带领南宋走出数十年来的颓废局面,发动了史无前例的北伐。然而,在《宋史·奸臣传》中,这位曾被誉为“南宋最后一位铁血宰相”的人物,却与秦桧、贾似道等人同列,成为被后代学者批评的“奸臣误国”的典型代表。那么,这位与岳飞志同道合的韩侂胄,究竟为何会落得如此下场呢?要想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得从他那场备受争议的开禧北伐谈起。
韩侂胄,南宋的权臣,出身于北宋名将韩琦的家族,因在宋宁宗即位过程中立下赫赫战功,得以跻身宰相之位。当时,南宋与北方的金国自上一次北伐失败后,已相安无事近四十年。金国在金世宗和金章宗的统治下,逐渐实现了深度汉化,国力日益强盛,似乎进入了盛世。然而,随着金章宗的去世,金朝的统治逐渐显得动荡不安。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逐渐崛起,成吉思汗的崛起开始威胁到金朝的边疆安全。而金朝内部的腐败与衰退则加剧了这场动荡,金章宗醉心于享乐,政务疏于管理,导致金国的实力日渐衰弱,女真人的勇武精神也大不如前。
在此背景下,宋宁宗与韩侂胄等人看到了金朝内部的不稳定,萌生了恢复中原的念头。于是,北伐的计划开始悄然酝酿,并最终付诸实践。首先,在舆论方面,韩侂胄通过追封岳飞为“鄂王”,并加谥号“忠武”,对岳飞的冤屈给予了正式平反,提升了士气。同时,他毫不留情地将奸臣秦桧贬斥为“缪丑”,公开评断:“一日纵敌,遂贻数世之忧。百年为墟,谁任诸人之责?”这场大力昭雪的行动,极大地提振了南宋人民的士气,赢得了朝野的支持与好感。
为了展现北伐的决心,南宋甚至将年号改为“开禧”,以表决心恢复祖宗遗地,并告诫世人南宋决不甘心屈居一隅。为了为战争做足准备,韩侂胄不仅采取了加强军事力量的措施,还积极寻求外援。在南宋马匹短缺的情况下,他派遣使者前往吐蕃、大理等地采购战马,确保骑兵力量得以充实。除此之外,他还启用了许多之前被贬斥的主战派人物,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辛弃疾,时年65岁的他被任命为镇江知府,负责长江沿岸的防务。
此时,韩侂胄的准备工作已是相当充分,几乎覆盖了所有方面。对于北伐的全力以赴,韩侂胄倾尽了自己的心血。由于他的举动不可能不引起金朝的警觉,金章宗甚至收到上报,担心南宋即将撕毁与金国的和约,准备北伐。然而,金章宗此时已经被北方塔塔尔部与弘吉剌部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反而显得有些退让,希望宋朝能遵守和约。这样的姿态让南宋一方误判了形势,认为金国正处于危机之中,于是北伐正式开始。
随着战事的展开,南宋初期战果相当辉煌,金军的防线被迅速突破。宋军先后收复了褒信、颍上、泗州、新息、虹县等地,迅速积累了战果,北伐的胜算一时大增。然而,韩侂胄未曾预料到的是,宋军在一些战斗中的内部分裂,给了金军可乘之机。尤其是在宿州一战中,原本已经接近胜利的宋军,却因内讧而错失良机。在关键时刻,宋军与当地民众自发组织的反金义军发生冲突,害怕功劳被抢的宋军竟将弓箭指向自己人。这一内讧被金军及时捕捉,金军主将坚定了死守的决心,借助天降大雨和泥泞的道路,成功反击,使得南宋的军队遭遇大败。
随着金国增援兵力的到来,南宋在战场上的优势迅速消失。除了毕再遇等少数名将外,其他许多将领在金军面前屡屡受挫,北伐陷入了僵局。最为致命的是,西线的四川主帅吴曦,竟在金国的利诱下投降,彻底让南宋的北伐局面失去了希望。尽管吴曦不久后被忠诚的义士刺杀,但已经无法挽回大局,双方的和谈成为了必然的结局。
在和谈过程中,金朝方面提出了一个苛刻条件——要求宋帝交出韩侂胄的人头,以达成和解。虽然宋帝碍于韩侂胄的支持而不便亲自下手,但他身边的投降派势力早已蠢蠢欲动。在1207年,杨皇后与史弥远策划了一场密谋,在韩侂胄上朝途中将他截住,秘密杀害,并将其头颅送往金国。此时,宋金两国达成和议,韩侂胄的北伐理想就此破灭。
从客观角度看,韩侂胄确实在这次北伐中负有重大责任。他在用人方面的失误,尤其是任用吴曦担任西线主帅,直接导致了四川的失守。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将韩侂胄与秦桧等奸臣相提并论。毕竟,韩侂胄在对恢复中原、忠诚于宋朝的使命上,始终没有偏离过。他的错误更多是能力上的问题,而非背叛国家的行为。因此,将他与秦桧并列为奸臣,显然并不公正。
实际上,韩侂胄之所以最终被视为奸臣,更多的还是因为他得罪了当时许多信奉理学的读书人。与这些知识分子的冲突,使得韩侂胄在后世的评价并不高。尤其在元明清等理学盛行的时期,韩侂胄的历史地位更是被压低,成为了历史的负面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