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0年,衣带诏事件爆发,曹操在此事件中大肆清洗政敌,诛杀了国舅董承,并不顾汉献帝刘协的恳求,杀死了董贵人,而董贵人当时正在怀孕。如果衣带诏事件属实,那么这一事件标志着曹操与刘协关系的急剧恶化,距离曹操拥立汉献帝不到四年。
当时的刘协,实际上是曹操手中的一颗棋子,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他的权力被彻底架空。刘协原本从李傕、郭汜的暴政下逃脱,抱有一线希望能够迎来新的政治格局,却不料又落入曹操的控制。若从刘协的一生来看,尽管他是个聪明且深知权谋之道的人,但却始终未能夺回属于自己的权力。那么,为什么刘协不选择亲手除掉曹操,重新夺回政权呢?
原因很简单,杀了曹操并不意味着能够重获权力。
北魏孝庄帝元子攸的经历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元子攸在一时的权力斗争中成功剿灭了控制他的权臣尔朱荣,但最终却因尔朱荣的堂侄尔朱兆的反扑,而失去了生命。元子攸虽然成功消灭了权臣,最终却也未能恢复自己应有的权力。即便是身为皇帝,如果没有足够的支持,杀掉权臣往往不会带来预期的结果,反而可能会带来更大的危机。
那么,为什么杀掉权臣并不能夺回政权呢?这实际上与权力的构成密切相关。权力究竟从何而来?自从秦始皇创立帝制并确立了皇帝制度后,中国便进入了封建帝制时代。在这种体制下,皇帝是中央集权的最高决策者,拥有着举足轻重的权力,包括用人权、赏罚权、任命权、生杀大权等。皇帝的权力被神化,被认为是上天赋予的“天命”,他是“天子”,而这个“天命”又赋予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尽管皇帝的权力源自天命,实际的运用却依赖于人本身。一个皇帝是否英明,关键在于他能否高效合理地运用权力。比如,汉武帝便是一个典型的英明皇帝,他不仅有卓越的政治才干,还在军事上表现出色,成功拓展疆土,击败匈奴,稳定国家政权。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如汉武帝一般英明果敢。
历史上有名的昏君——秦二世便是一个反面教材。秦二世本应是秦朝的继承者,但他却完全失去了对权力的掌控,最终被权臣赵高架空,赵高通过权谋手段彻底掌握了秦国的政权,并最终导致秦二世的死亡。秦二世明明是皇帝,却依旧被宦官所杀,他的失败恰恰说明了一个问题:即使是名义上的皇帝,没有实权也难以维持统治。
归根结底,无论是谁坐上皇帝的宝座,皇帝的权力并不会消失,只会转移。英明的皇帝能够牢牢把握自己的权力,例如汉文帝,他并未因仁爱而放松对权力的掌控。反之,昏庸的皇帝则容易让权力流失,落入权臣之手。秦二世便是因为沉迷酒色而将本该属于他的权力交给了赵高。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权臣并非因皇帝昏庸而掌权,而是因为前任皇帝的托孤。霍光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作为汉武帝的托孤大臣,霍光辅佐年幼的汉昭帝掌政,因而掌控了实际政权。霍光凭借精心的政治操作,巩固了自己的权力,甚至形成了以自己为核心的庞大利益集团,家族成员与门下部曲共同捍卫着霍光的地位。
与霍光不同,曹操的权力来源则更加独立且复杂。曹操出身于战乱时代,他并不是依赖皇帝的权力上位,而是凭借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智慧逐步建立了强大的个人势力,成功地掌控了半壁江山。与汉文帝类似,曹操清楚地明白政权与兵权的重要性。一个英明的君主,会尽一切努力确保这两项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曹操麾下有两个重要集团:一是由荀彧等士族和豪强组成的政治集团,负责处理朝政事务;二是由曹操亲信及夏侯氏等武将组成的军事集团,负责掌控兵权。这两个集团紧密合作,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虽然曹操将权力分给这两个集团,但所有的最终决策权依旧掌握在他手中。曹操的权力并非来自皇帝的任命,而是通过自己的军事与政治手腕争取来的。
这种“非皇帝赋予”的权力,使得即便汉献帝想要恢复自己的权力,也难以撼动曹操的地位。曹操不仅有强大的个人势力,还通过政治集团与军事集团的合作,牢牢掌控了政权和兵权。而汉献帝,即使想推翻曹操,也不得不面临这些手下的强力对抗,特别是曹操的亲信们,任何想要恢复皇权的举动都可能遭遇致命反噬。
即便是霍光这样的和平时期权臣,亦会通过权谋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防止自己被取代。霍光的家族势力在他去世后仍然掌控着大量关键岗位,直到汉宣帝采取一系列政治手段,才慢慢剥夺了霍光家族的影响力。类似的情况也会发生在汉献帝与曹操之间,即使刘协试图恢复权力,也必然要面对曹操背后庞大的利益集团。
最终,即使刘协诛杀曹操,夺回权力也几乎不可能。曹操的政治集团与军事集团将全力捍卫自己的利益,刘协唯一能够采取的方式,是彻底消灭曹操身边的党羽,才有可能恢复真正的权力,但这一过程无疑极其复杂且充满风险。权力的运作就像能量一样,无法凭空产生,也无法凭空消失,而是不断地流动和转移。皇帝与权臣并存的状态下,如何平衡这种权力关系,成为了关键。
权臣与皇帝的关系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
1. 和谐相处型:例如诸葛亮与刘备,他们的君臣关系极为融洽,彼此信任。刘备托孤给诸葛亮,并交付了国家大计,诸葛亮对刘备死而后已,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两人互相配合,诸葛亮虽然掌握实权,但始终保持臣子身份,体现了真正的君臣和谐。
2. 权臣控制傀儡皇帝型:例如曹操与刘协、司马昭与曹髦,权臣通过精巧的手段控制了皇帝,使其形同傀儡。皇帝名义上为天子,实则权力全被权臣掌控。这种关系的持续往往会带来政权更迭,最终权臣代替了皇帝的位置。
3. 鱼死网破型:例如元子攸与尔朱荣,元子攸虽然试图通过铲除尔朱荣来恢复自己的权力,但最终未能成功,反而丧命。因为在乱世中,兵权至关重要,失去兵权的皇帝即便有意推翻权臣,也难逃被控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