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故事聚焦于壬辰倭乱期间,日本第六军团即小早川隆景所率军队的入侵,目标直指朝鲜全罗道。首先,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第六军的组成:这支军团的总指挥是小早川隆景,主要将领包括毛利辉元、立花宗茂、小早川秀包和高桥统增。
第六军的总兵力为43,700人,其中小早川隆景统领8,000人,毛利辉元领导30,000人,立花宗茂2,500人,小早川秀包1,500人,高桥统增800人,筑紫广门则指挥900人。第六军于1592年4月19日登陆朝鲜,正是壬辰倭乱爆发后的第六天。比其稍早登陆的几支日本军团取得了显著的战果,因此,第六军刚到时并未立即遇到激烈的战斗。随后,第六军向汉城进发,并与其他军团会合,按照丰臣秀吉的指示,各军团被分配到朝鲜的不同地区进行攻击。
由于第六军的兵力较为庞大,因此分兵负责攻击全罗道和庆尚道这两个位于半岛最南部的地方。全罗道由小早川隆景指挥,而毛利辉元则负责攻打庆尚道(虽然毛利辉元通常被误认为是独立的军团指挥,但他实际上始终隶属于第六军)。立花宗茂和高桥统增也在小早川隆景的调度下投入了这场战斗。
全罗道位于朝鲜半岛的西南部,东面是小白山脉与庆尚道相隔,南界中国东海(即朝鲜的西海),西接黄海,北面则与忠清道相邻。该地的主要城市包括光州、全州、南原、顺天和丽水等,而在李氏朝鲜时期,济州岛也属于全罗道的一部分。当地人常将此地称为“湖南”。全罗道是朝鲜名将李舜臣水军的驻地,且反抗日本侵略的义军在此地活跃。因此,全罗道对于入侵的日军以及朝鲜的抵抗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李舜臣曾言:“湖南亡则天下亡。”
在1592年5月11日,位于汉城的各位军长开始按照丰臣秀吉的指示,带领各自的部队前往各自负责的地区进行征战。到5月25日,小早川隆景率领第六军从汉城南下,朝着全罗道进军。
但在故事的开端,必须先了解一下当时全罗道的背景。1592年5月20日,李洸率领朝鲜的主力军集结,计划收复被日军占领的汉城。他的军队不止来自全罗道,忠清道和庆尚道也派兵前来支援。南方三道军在5月24日会师,并汇合作战,最终组建了总兵力达五万的“三道勤王军”,李洸被推选为总司令。尽管有着五万之众,李洸的军队在6月6日的光教山之战中彻底失败,尤其是在面对日本将领胁坂安治时,五万人的勤王军被其仅2000人部队击败。根据朝鲜史料记载,“三道军望之大溃,声如山崩”,堆积成山的弃物显示出这场惨败的规模。
光教山之战的失败不仅断送了收复汉城的希望,而且让全罗道的防线几乎崩溃。此时,全罗道防守局势危急,这对于小早川隆景来说无疑是最佳的入侵时机。6月中旬,处于全罗道与忠清道边界的峡谷中,一支朝鲜的败兵部队正在艰难撤退,他们正是光教山之战中败退的残兵。领头的郭嵘鼓舞士气,告诉大家:“再坚持一段路就能到锦山城,终于能回到全罗道了。”然而,正当他们逃命时,山顶上的日军已经锁定了他们的行踪。
其中一位日军将领,身着高大盔甲、佩刀“雷切”的年轻将领立花宗茂,目睹了这一切,便询问他年长的义父——第六军的指挥官小早川隆景,是否该立即发动奇袭。然而,小早川隆景认为这些逃兵已经没有战斗力,因此并未急于追击。
同时,日军收到了水军将领胁坂安治的报告,称若日军从陆地进攻丽水并摧毁李舜臣的水军基地,将有助于战局的进展。小早川隆景于是决定率军南下通过锦山城,并等待毛利辉元的援军,与其联合进攻全罗道。
7月初,小早川隆景还未亲自到达,立花宗茂与安国寺惠琼已经携手攻打位于全罗道边界的锦山城,而守城的郭嵘则正在苦苦支撑。看到敌军队伍高举家纹旗帜,郭嵘不禁想起之前光教山的惨败,决定放弃抵抗,带领士兵撤退。这样,立花宗茂和安国寺惠琼兵不血刃地占领了锦山城。接着,他们顺利攻占了龙潭、茂朱、镇安等城市,成功为第六军打开了通往全罗道的大门。
在此过程中,小早川隆景决定将锦山城设为大本营,并计划进一步攻占全州城。全州是全罗道的首府,李洸在光教山战败后逃至此地。7月8日,经过激烈的战斗,小早川军终于抵达了熊峙,途中的朝鲜义军奋力阻击,战斗一度陷入胶着状态。朝鲜义军的英勇反抗让小早川隆景产生了不少顾虑,但他依然坚定地决定向前推进,认为能击退敌军。
然而,在熊峙之战之后,小早川隆景发现,朝鲜义军的反击愈发强烈,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日军的推进受到了严重威胁。与此同时,胁坂安治的水军在与李舜臣的对抗中遭遇惨败,这让小早川隆景意识到攻击水军基地的意义已经大大减弱。决定将重点转向攻占全州城。
7月9日,立花宗茂在锦山击败高敬命后,小早川隆景的大军也抵达全州城附近。尽管全州的居民纷纷逃散,但一位地方官员设法安抚百姓,李洸指挥全城严阵以待。小早川隆景因熊峙之战的损失,且全州城已经做好充分防御,因此决定采取包围战术,暂不进攻。
但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7月20日,在撤军过程中,小早川隆景的部队在梨峙遭遇了朝鲜官军的突然袭击。凭借地形的优势,朝鲜官军成功给予日军重创,并迫使小早川军狼狈撤退。这一战后来被称为“梨峙大捷”,被认为是阻止日军占领全罗道的关键战役。
此后,朝鲜政府对朝鲜义军的领导人权栗给予高度重视,他成功替代李洸成为全罗道的长官。权栗带领全罗道军民展开了顽强的抗战,最终取得了显著的战果。李洸在壬辰倭乱结束后不久去世。
随着壬辰倭乱的持续,义军的抵抗成为了抗日战争的关键一环,而小早川隆景和立花宗茂的战略选择,也深刻影响了全罗道乃至整个朝鲜半岛的战争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