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日本地质学家新带国太郎率领着一支庞大的勘探队伍,队中包括了向导、助手以及几十名随行人员,还有20匹骡马,组成了一支石油考察队,怀着满腔热情地踏上了前往牡丹江上游的森林地区。当时,这片土地尚未受到任何开发,四周满目苍翠,丛林茂密。整个行程艰难险阻,许多队员因体力不支而倒下。然而,新带国太郎的步伐却始终坚定不移,他深知,如果能够在中国东北找到石油,那么日本就能解决能源短缺的困境,甚至为日后吞并中国铺平道路。
经过一年半的艰苦努力,新带国太郎终于锁定了一个最有可能发现油田的地方——海拉尔盆地。在这里,他亲自布置了四口钻井,进行全面勘探。令人意外的是,在第2口井钻到150米深时,居然提取出了硬化的沥青。沥青通常是石油的伴生物,这似乎意味着石油的存在已经触手可及。更令新带国太郎兴奋的是,经过样品检测,竟然发现其中含有相当丰厚的石油类成分!这一发现使他欣喜若狂,甚至有些晕头转向,东北石油开采的梦想似乎已经触手可得,而日本也将从此不再为能源匮乏而苦恼,跃身为强国。
然而,新带国太郎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小小的成功,竟然是日本在这几十年间在东北的最大收获。事实上,日本并不是第一个试图在东北寻找石油的国家,早在1903年,沙俄就曾在满洲里一带进行过矿产开发,并在扎赉诺尔煤矿附近发现了疑似沥青的矿物。只是由于历史的动荡,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俄国的矿产开采计划未能继续。
日俄战争以俄国的失败告终,日本随后从俄国手中夺取了在东北的特权,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地质勘探。虽然日本也在这一过程中发现了煤矿和铁矿等矿产资源,但他们依然觉得有所欠缺,最想要的——石油始终未能如愿。东北辽阔的地理环境和茂密的森林使得勘探进展异常缓慢,数年没有任何突破。
在这种情况下,1913年,北洋政府因自身缺乏勘探能力,决定与美国美孚石油公司合作。然而,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依旧未能探明石油的存在。这一失败令美孚石油公司大失所望,当时主流的科学观念认为石油只能在海相地层中形成,于是,美国专家断言中国本土无法出产石油,这也成为了日后“中国无石油论”的依据。
虽然“中国无石油论”广为流传,但仍有许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首先是张作霖,作为东北的掌控者,他如果能在这里发现石油,必定能够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其次,日本人对东北的渗透早已深入,东北已经成为他们的势力范围,他们自然也希望在这片土地上找到石油。
正是因为这两股力量的推动,1928年,东北再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张作霖再次花费巨资请来了美孚石油公司,尽管这次勘探结果并不十分明确,然而美国专家表示发现了一些潜在的油苗,似乎油藏的开采并非没有可能。这个消息对日本人来说无疑是一剂强心针,于是1929年,日本派出了新带国太郎,开始了新一轮的石油勘探。
这次勘探历时两年,花费了三万日元。当新带国太郎在勘探中发现了含石油成分的样品后,日本媒体立刻进行了大肆宣传,宣称这是一个储量巨大的油田,似乎是要与张作霖进行竞争。然而,尽管日本人兴奋不已,由于东北的局势动荡,无论是张作霖还是日本人,都未能展开实质性的油田开采。
对于日本来说,石油的开采似乎并不急迫,因为他们相信,只要稳步推进对东北的吞并政策,石油终究会成为他们的囊中之物。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全境沦陷。此时,日本人再次前往海拉尔盆地,准备扩大开采。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虽然他们钻到了720米深的地下,却未能发现石油,原本勘探到的油花仿佛神秘地消失了。
即便如此,日本人依旧没有放弃,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再次勘探,甚至动用了上千米深的大型钻井设备。但即便如此,结果依旧不尽人意,除了少量沥青外,几乎没有收获。这一系列失败让日本人感到愤怒和无奈。
到了1940年,日本人决定将所有力量集中在东南亚,试图解决石油问题。由于日本本土几乎没有石油储备,战争的爆发使得他们急需寻找新的石油来源。东南亚由于资源丰富,成为了日本的理想目标。1940年,日本侵占了法属印度支那,准备从中获取石油。然而,西方国家的制裁使得日本的石油供应链被切断,最终在1941年12月,日本发动了珍珠港袭击,正式进入了太平洋战争。
日本人自此将目光锁定在东南亚,然而,最终的结果是,他们再也未能从中国获得石油。即便是在大庆油田的发现之后,日后才有了石油的丰收。原来,日本人曾经错失了这一机会。
如果他们当年在东北继续钻探,甚至稍微深入一点,或许整个历史都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