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被杀的原因错综复杂,根本上在于他与南宋皇帝赵构之间的战略分歧,导致了深刻的矛盾。岳飞强调抵抗金朝的侵略,甚至希望能够彻底消灭金朝,而赵构则主张与金国和谈。在国家战略上,岳飞的理念无疑对皇权构成了挑战,赵构无法说服岳飞改变这样的立场。从赵构的军事眼光来看,金朝在北方的力量远远强于南宋,若以弱攻强,结果极为危险,和金国进行议和是保持南宋稳定的最佳选择。
如果双方真的发生冲突,将会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后果。若岳飞北伐失败,金军势必会向南侵袭,届时他在临安的地位将岌岌可危,甚至可能被迫南逃,这对他而言是绝对不愿意看到的局面。然而,若岳飞成功收复失地,甚至将金朝消灭,那他将成为重塑大宋的英雄,其个人声望将如同太阳高挂,一时间,南宋朝上仿佛会出现两个太阳。岳飞的军政地位已经高得不可再升,一旦他再进一步,甚至可能威胁到皇帝的权威。更何况岳飞手下拥有一支忠诚于他、军力强大的“岳家军”,若他心生做第二个赵匡胤的念头,赵构将无力反抗。归根结底,在宋金的战争中,打赢的结果让岳飞权势滔天,若失败,赵构则可能逃离,唯有与金国议和,才会有利于他维持自己的皇位。应知,封建皇帝最为看重的,首先是他的皇位,其次才是国家的江山社稷。
谈及秦桧,他与岳飞同为朝中权臣,不能在没有赵构的授权下随意动手。秦桧的角色更像是赵构的替罪羊,真正的主谋是赵构,而秦桧则是协助他谋划的人。在封建时代,君要臣死,臣只能接受,这并不算真正的犯罪。秦桧和宋高宗在对待金朝的策略上意见一致,他忠实地执行了皇上的命令,除掉岳飞以便与金国和谈,从而维护了南宋政权的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秦桧可视为忠臣,而岳飞则是一位热爱祖国的人。
在人际关系方面,岳飞作为一位军功卓著的将领,难免会因为自己的成就而变得骄傲,态度上可能显得傲慢。相较之下,文人出身的赵构与他交流困难,面对不听话的岳飞,赵构内心可能更希望将其铲除。岳飞若希望不遭遇不幸,除非所面对的皇帝是像赵匡胤那样的军事出身,他在军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能够稳妥地捍卫皇权。至于岳飞想要迎回的二圣,这不过是当时一种流行的口号,事实上,这两位早已是亡国之君。他们与家人所遭受的屈辱,让整个民族蒙羞,已经失去了重新获得统治权的资格,赵构自然有能力应对这种困境。
对于阅读此文的各位,如果你身处赵构的位置,恐怕也不敢轻易放手让岳飞去伐金,因为那样的后果可能超出你能够预见和掌控的范围。
自古以来,老百姓普遍对岳飞赞誉有加,而对秦桧则批评不断,对赵构的态度则多了一层敬重。这不仅反映了人们对皇帝的盲目崇拜,也揭示出他们对于封建体制运作本质缺乏深入的理解。历史也让我们看到,百姓常常囿于简单的“非黑即白”的是非观,难以跳出这种思维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