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一日,圆明园内,许多太监和太医正忙碌地穿梭,面色凝重。根据太医的说法,雍正只不过是染了一场轻病,朝廷的事务仍如往常进行,毫无动摇。然而在二十三日的子时,雍正却离奇地暴毙。前去核实情况的太监们战战兢兢地走进房间,映入眼帘的是已然无声的雍正,身旁侍奉的却是甄嬛。太监不由自主地扫视了一下雍正手边的那根黄带子。
当他们注意到那根黄带子毫发无损,心头的忐忑愈加加重,只能低下头退了出去,向外宣布雍正去世的消息。这根黄带子为何在雍正临终时引起太监的关注?它究竟有何特殊的寓意?若是那根黄带子被扯断,又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在清朝,皇帝的每一个睡眠场所都有着严密的安排,寝宫的摆设和床位的布置都一一列明。当皇帝决定入眠之处时,太监会提前整理好房间,尤其重点关注床边的那根黄带子。当皇帝在床上休息,若是危险降临,便可以及时扯断床旁的黄带子以发出求救信号。如果外面的太监一旦发现黄带子已被扯断,便意味着皇帝的死因并非自然,而是内有隐情。
在场的所有人员都将遭到严查,其中的嫌疑人很可能就会被毫不留情地处决,以陪葬于皇帝之侧。假如雍正真的将那根黄带子扯下,那么甄嬛必将遭遇首次审问,随后她会面临监禁和严刑拷打,最终不得善终。她的陨落,也将使得日后孝圣宪皇后母仪天下的传奇消失于历史长河中。
观看过《甄嬛传》的观众都了解,雍正迫使甄嬛下毒杀了她所深爱的果郡王,加上对甄嬛的孩子是否是自己亲生的不断查访,让甄嬛心生怒火,当下她对雍正咬牙切齿地说,“你若调查孩子的身世,我告诉你,孩子终究不是你生的,我心中所爱者,仅有果郡王,你让我恨意满满!”
此刻,雍正手中握着那根直接影响甄嬛生死的黄带子,实际上他因甄嬛的这一番话而气结而亡,令人诧异的是,为什么最终他没有选择将那根黄带子扯下,使甄嬛也随之陪葬?
一种可能是,临终前,雍正回忆起自己对甄嬛所做的一切,心中涌起深深的愧疚,因此选择放弃扯下黄带子。甄嬛初入宫时,仍是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对宫廷生活怀着美好的憧憬,她本可以在平静中工作,直至归去,享受平淡的生活,然而由于长得像雍正心中所念的早逝的纯元皇后,才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不幸被卷入。
皇帝的宠爱来得突如其来,对于纯真的甄嬛而言,如同置身一场梦境。多少门阀世家期待女儿能够受到皇上的宠幸,却意外地让身份背景并不显赫的甄嬛先一步获得恩宠。其实,雍正的过失在于过于热情地宠爱她,令旁人妒火中烧,纯情的甄嬛瞬间成为后宫妃子们的众矢之的。
然而在甄嬛最需要雍正庇护之时,他却选择了无视。对当时的皇帝来说,宠爱一个妃子并不复杂,但有些妃子并非其所愿,而是背后家族一手操控的。之前提及,甄嬛的曾祖父虽为开国重臣,但其父仅在朝中担任四品,能够为13岁的甄嬛安排选秀已经令人称道,甄嬛入宫时只获得小女儿身分也已足以说明她的地位。
而华妃则大为不同,她乃是年羹尧之妹,即使是雍正也得尊重她。后宫对于皇帝而言,是享乐的场所,但同时也是他无法完全控制的领域,只需维持后宫的平安,便不会过多干涉。彼时华妃如同主宰,甄嬛再受到多少宠幸,也无法在她面前猖狂。
哪怕甄嬛怀上了龙种,华妃依旧能够在其面前恣意羞辱,甚至逼至流产,而雍正对此竟无敢为之者。他的儿子众多,甄嬛的年纪尚小,未来还能重孕,维持与年羹尧的关系、平衡华妃的情绪显然才是雍正所重视的事情。
正是从这一时刻起,甄嬛对雍正的信任彻底崩溃。为了自保,她移至寺庙生活,随之与果郡王产生了应有的少女情愫。当雍正躺在病榻,回头看着自己未能守护的甄嬛时,或许便是心软了。身为一国之君,却无法庇护自己爱过的女子,倒不如在死前再为她保护一次。
这似乎是一个理想中的场景,众所周知,帝王之心是无情的,面对自家儿子的死因,他都能毫不留情地将其逼迫致死,怎可能对一个给予他绿帽的女子心生温情?
对比这种“温馨的结局”,更有可能的情形是,甄嬛对雍正下了狠手,甚至是她是毒杀雍正的帮凶。雍正为何会生病,便是因为妃子叶澜与甄嬛情同手足,因仇恨而选择给自己心爱之人报仇,最终毒杀了雍正,而甄嬛明知真相,却选择置之不理。
当雍正最终听到甄嬛复仇的言辞时,内心必然陷入顾虑,他心中清楚,毒杀自己的凶手或许就是甄嬛,而无论如何他都无法扯动那根黄带子。无疑,这正是甄嬛所设的局。而今,黄带当已被她悄然动了手脚。此时的甄嬛远不再是当年那一切皆是纯真的少女,反而成为后宫权势滔天的冷酷女人。
对她来说,雍正的死已是必然的结局,发泄心中多年的怨恨,成为埋藏于心的愿望。她的孩子弘历即将成为新的皇帝,已是大势所趋。即便是进入查看黄带是否断裂的太监,见到黄带上的深深捏痕,亦不敢多说什么。
对于雍正而言,那个属于他的时代在此刻结束,而甄嬛最终赢得了这场后宫的争斗。然而,她所失去的,却是她心中原本想要守护的一切。正是宫廷的残酷,让真情无法长久,而利益却无所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