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该如何评价关羽?
关羽的名字,几乎与赞誉同行,生前几乎无人不称赞。曹魏阵营中的曹操曾高呼:“关羽乃天下义士”,他对于关羽的认可,显然不仅是基于其卓越的武勇,更有对其人格的崇敬。与此同时,曹魏阵营的谋士郭嘉与程昱等人也纷纷表示:“关张皆为万人敌”,这无疑使得关羽成为了曹营的最大威胁。曹魏的顶级大佬如此评价,足见关羽在他们心中的威胁与地位。
东吴阵营亦未曾忽视关羽的威名。周瑜曾称关羽和张飞为“熊虎之将”,在周瑜看来,关羽的军事实力与威猛程度足以与猛兽相提并论。更甚者,周瑜曾暗中希望,在刘备亲赴东吴娶亲时,能够借此机会拉拢关羽与张飞,分化刘备阵营,从而将这两位英雄收入自己麾下。这一策略若能成功,东吴无疑能补足陆战与马战的空白,形成“一个打十个”的强大格局。
而在蜀汉,关羽的地位无可动摇。刘备手下的兵力分配,常常是关羽与张飞分别统领一方军马,二人并肩作战,是蜀汉的核心力量。关羽不仅仅是蜀汉军事上的二把手,实际上,他的威望与能力足以与诸葛亮并肩而立,甚至在战场上,关羽的指挥权几乎与刘备并无二致。直到关羽死后,诸葛亮才成为实际掌控兵权之人。
然而,关羽丧命荆州后,局势急转直下。须知,在三国这段动荡的历史中,夏侯渊是另一位备受推崇的顶级大将。曹操曾高度赞赏他,称他为“虎步陇右”。但当夏侯渊在定军山死于黄忠之手后,曹操却毫不留情地批评他是“白地将军”,这种对比,正如关羽失荆州之后的遭遇。曹操的失望并非单纯的个人情感,而是因为夏侯渊掌控的陇右一带,对于曹魏政权的稳定至关重要。同样,关羽的死与荆州的丧失,意味着蜀汉失去了争霸天下的机会,无法实施《隆中对》中所设想的“两路齐飞”战略。这一打击,甚至比夏侯渊死后曹魏丧失陇右的影响还要深远。
虽然关羽死后,曹魏阵营依然认为他是蜀汉名将,甚至有“羽死军破”的说法,东吴则因背后偷袭关羽而羞于直言。至于蜀汉,关羽丢荆州,最终导致了刘备在夷陵的惨败,几乎被视为蜀汉败亡的起点。因此,蜀汉对关羽的评价,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刘禅与诸葛亮的态度,耐人寻味。
二、刘禅的盖棺定论
在蜀汉的三大巨头中,刘备、诸葛亮与刘禅各自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与关羽的深厚感情相比,刘禅与关羽的关系显得较为平淡,因而刘禅对关羽的评价,也显得尤为客观与冷静。当关羽死后,刘禅给予他的追封谥号为“壮缪侯”。其中的“壮”字,毫无疑问是对关羽强大武功的认可,体现了他无敌的战斗力与胜敌克乱的英勇。
然而,问题出在“缪”字上,且这一字的意义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有人认为“缪”与“穆”是通假字,因此“缪侯”亦可解作“壮穆侯”,这种解读赋予了关羽更多的正面含义,如同岳武穆那般,意指关羽武功无敌、忠义天下。而主流的解释则认为,“缪”与“穆”并非同义字,且“缪”通常有“不成”或“名实过爽”的意思,这样的评价显然揭示了关羽后期的失误与失败。关羽在前期确实是蜀汉的顶梁柱,但在丧失荆州之后,战功与声望便与实际不符。因此,刘禅的评价,既有赞扬也有批评,这种一分为二的方式,显得尤为中肯。
三、诸葛亮的盖棺定论
诸葛亮对关羽的评价显得尤为谨慎。在与关羽共事超过十年的岁月中,诸葛亮自然深知关羽的能力与局限。在《后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到关羽时,称他“毁败”,与夏侯渊的“授首”一并提及。这一表述,显然带有批评的意味,诸葛亮认为关羽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由于他在丧失荆州后的无力回天。对蜀汉而言,关羽的死与荆州的丧失,几乎是致命的打击,造成了蜀汉后续一系列的战略失误和惨败。诸葛亮用“毁败”二字,直指关羽的失败带来的深远影响,这种措辞堪称严厉。
通过诸葛亮的态度,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关羽的评价,是在忠诚与失误之间摇摆。虽然关羽的忠义无可厚非,但他在关键时刻的失误,仍然不能忽视。诸葛亮的谨慎,正是因为他深知关羽丧失荆州后的后果,哪怕这种后果并非关羽单方面的责任。
四、耐人寻味的刘备
刘备对关羽的态度,则显得最为复杂且耐人寻味。无论关羽的失败如何,刘备始终无法否定他对关羽的深厚感情。从涿郡起,关羽与张飞便是刘备的得力助手。两人几乎伴随刘备走过了无数艰难险阻,关羽的忠诚与勇猛,使得刘备能够屡屡突破困境,最终成为一方霸主。对于刘备而言,关羽无疑是其最重要的支柱。
然而,当关羽丧失荆州并死于东吴的手中时,刘备如何表态?他既不能公开否定关羽,也不能过分肯定他的过失。最终,刘备选择了“空缺”大将军职位这一耐人寻味的举动。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也继续延续这一做法,直到刘禅时期,蜀汉才迎来了第一位“大将军”蒋琬。关羽尽管已失去资格,但刘备依旧不愿为他赋予任何人继承这一职位。
刘备的做法,似乎正是他对关羽的深厚感情的最终体现。无论如何,关羽始终是刘备心中的大将军,尽管他犯下了无法忽视的错误。人们常说刘备“感情用事”,但笔者却认为,这正是刘备赤诚情感的展现,他对关羽的信任与依赖,已超越了理智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