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元年(1126)正月初三的夜晚,时至二更时分,汴梁城内渐渐恢复了宁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沉寂的氛围。那时,城市四处陷入漆黑之中,街道上没有任何光亮,仿佛所有的生命与动静都被夜色吞噬。
就在这时,一支队伍悄然从城东的通津门悄然出发,毫无声音地穿行在黑暗之中。队伍很快便到达了早已在汴河上等候的船只,乘船顺流而下,迅速消失在了漆黑的夜幕下……
这支悄无声息的队伍,正是北宋王朝最尊贵的主人——太上皇宋徽宗赵佶的车驾。就在前一天,金军逼近黄河的消息传到京城,整个汴梁陷入了极度的恐慌。面对即将到来的灭顶之灾,赵佶和后宫妃嫔、皇子们在禁军护卫下,迅速决定趁夜逃往扬州。
赵佶,那个声名狼藉的“能做万事,却唯独不能当君”的昏庸皇帝,因其荒唐无能导致国家陷入巨大的灾难。而当战火最终燃起时,他却毫不犹豫地丢下了大江山、丢下了都城汴梁、抛下了成千上万的臣民,选择背离一切,悄然逃亡。
在江南的安宁中,赵佶过着安逸的太上皇生活,毫无愧疚地度过了余生。然而,在他抛下王朝的背后,无数因战火而失去家园的家庭将陷入悲痛与破碎,数不清的父亲、儿子、丈夫将在黄土之下化作无名的尸骨。无数的母亲、妻子将在漫漫岁月中泪水不停,内心的痛楚永无止境。
这一切的悲剧,与北宋末期试图“联金灭辽”的战略密切相关。然而如果深入思考,靖康之变的耻辱与北宋的灭亡,根源始终归结为宋徽宗的昏庸、虚荣与荒唐。正是他的决策失误,导致了这一切。
回望北宋景德元年(1004),辽国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带领四十万大军深入宋境,猛如猛虎,所向披靡,最终逼近澶州(今河南濮阳)。一旦澶州失守,辽军跨越黄河,将直接威胁北宋的都城汴梁,传来的战报让宋廷上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许多人纷纷呼吁迁都避难。
幸好,古代名相寇准挺身而出,他力排众议,鼓励宋真宗亲自上阵抗敌。最终,在寇准的劝导下,宋真宗率军北上,与辽军展开激战,成功促成了澶渊之盟的签订。
澶渊之盟签订后,辽国与北宋的关系得以暂时平息,双方开启了长达百年的和平。但有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那就是燕云十六州依然被辽国控制,北宋在这场百年对峙中始终处于相对劣势,屡屡处于被动。
这块失地,成了北宋永远的遗憾,而后代的赵家君主,无论如何都无法放下这段遗憾。这个执念,最终在宋徽宗时期迎来了它的机遇……
到了12世纪初,辽宋两国已经主宰了东亚大陆长达百年,而谁也没有料到,席卷整个大陆的第三股力量——金国,正在远在千里之外悄然崛起。金国的女真人,在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从白山黑水之间崭露头角。
早在政和元年(1111),辽籍汉人马植便通过大太监童贯向宋徽宗献策,建议联合日益强大的女真部落来对抗辽国。这一建议虽未引起赵佶的注意,但它为日后北宋的“联金灭辽”政策埋下了伏笔。
随着女真力量逐渐壮大,完颜阿骨打于1114年起兵反辽,并于次年建立金国,女真军队势如破竹,连连取得胜利,辽国日益衰弱。在金国崛起的背景下,赵佶心中重夺燕云的希望重新燃起,于是“联金灭辽”的主张再次被提上了议程。
重和元年(1118),宋徽宗亲自派遣使者与金国接触,商讨联合灭辽之事。然而,由于金国与宋朝之间隔着辽国,双方只能通过水路互通消息,协议也因此被称为“海上之盟”。经过两年的接触与谈判,宋金最终于宣和二年(1120)达成协议,约定共同出兵,在南北两线对辽发起攻势。
然而,战争的局势远超宋徽宗的预期。金军在攻破辽国上京之后,迅速占领了辽国的多个重镇,而宋朝军队却因内乱与军备不充而屡屡失败。1120年,方腊农民起义爆发,宋徽宗不得不将原定北伐的军队调往东南剿匪,导致与金国的合作进一步拖延。
金国在数次催促无果后,便在1122年开始自行行动,迅速占领了辽国的多个重要城市,甚至将辽天祚帝俘获。宋徽宗不得不为拖延出兵的错误买单,最终以巨大的代价赎回燕云十六州。
金国对于宋朝的无能表示了强烈的不满,要求加大赎回燕云的代价。最终,宋徽宗只能同意增加岁币的数额,并勉强将几座空城“赎回”。
然而,尽管战争结束,金国对宋朝的印象已经完全改变:宋朝贫弱,军队不堪一击,而其国君亦不可信。基于这种认知,金国在未来的岁月中,对北宋的侵略欲望愈加强烈。1123年,金国再次出兵,发动了对宋朝的大规模进攻,最终导致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
这一切的悲剧,根源不在于“联金灭辽”的政策本身,而在于宋徽宗的错误决策与无知。他不仅对金国的潜力误判,更因为一系列错误的外交与军事决策,最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综观整个过程,若宋徽宗能够冷静分析国家的实际情况,并在执行“联金灭辽”政策时保持谨慎,或许结果会不同。然而,他的昏庸与轻率,让北宋陷入了无法挽回的局面,导致了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王朝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