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方腊:梁山好汉的转折点
征方腊之战,是梁山好汉走向分水岭的关键时刻,是是否归顺朝廷还是继续起义的重大抉择。这一选择的背后,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朝廷此时一方面希望梁山泊的好汉归顺,另一方面也对方腊抛出了橄榄枝,若双方都能归顺朝廷,便可省去许多力气,避免继续在此浪费兵力。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宋江选择了归顺朝廷,而方腊却始终不肯低头。方腊自北宋徽宗宣和二年十月起义,组织起百万大军,先后攻占六洲五十二县,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设立了官员和将帅。他一度处于势如破竹的巅峰状态,不愿投降朝廷,而宋江等人为了表现忠诚,便向方腊发起了征讨。
所谓“征方腊”,其中的“征”意味着征讨和讨伐。表面看,朝廷是借机让梁山好汉立功,实际上,却是想通过双方相互消耗、两败俱伤,削弱双方的实力,达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目的。
六位好汉的缺席
在这场征讨方腊的过程中,有六位梁山好汉选择了不参与,他们的缺席并非巧合,而是有着深刻的背景。这六人有着共同的特点:首先,他们都有一技之长,深得朝廷器重;其次,他们为人善良宽厚,深得兄弟们的尊敬。正所谓“善因有善果”,这六人最终皆获得了好的结局。
宋江为何选择归顺朝廷
那么,宋江为何选择带领梁山好汉归顺朝廷呢?他曾表示,自己年老后怕会遭到朝廷打压,趁现在能动一动时就主动服从,这样可以洗刷盗贼的恶名,保全自己的性命。然而,这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原因。实际上,在宋江心中,他更看重的是在朝廷中做个小官,比在梁山当老大更具威望和地位。早在进入梁山之前,宋江就有着仕途梦想,而梁山好汉其实并非全部都是反叛之人,很多兄弟原本就是朝廷的中下层官员,亦有一些贫苦的百姓。
对于关胜、索超等人来说,归顺朝廷无疑是最佳选择,因为他们早就有过朝廷的仕途梦。可对于李逵、阮氏兄弟等人来说,梁山才是他们的家,他们更愿意留在这个充满忠诚与情义的团体中。因此,梁山的成员背景各异,出身不同,决定了他们对归顺朝廷的态度和选择各不相同。为了避免梁山的彻底分裂,宋江最终决定带着所有兄弟一起招安。
为何宋江主动出征方腊
宋江在归顺朝廷之后,多次参与对外征战,而几次战役中,他所率领的队伍并未遭受重大伤亡。然而,拒绝招安的方腊,此时正处于极盛时期,兵力强大,朝廷自然选择让宋江去征讨他。方腊在起义过程中,迅速吸纳了大批人马,他被尊奉为“圣工”,年号“永乐”。由于方腊的个人魅力与领袖气质,他在广大百姓中拥有人气,手下也有不少得力将士,屡屡在战斗中获得胜利,攻占了包括今天浙江全境、安徽南部、江苏南部和江西东北部的大面积地区。
因为方腊势力强大,宋江带领的队伍在此战中损失惨重,损失了大量兵力。最初,前去征讨方腊的并非宋江,而是这个任务的消息由燕青和李逵从中打听到,才将情况禀告给宋江,促使他向宿太尉请命,最终才得以接手这次任务。
宋江主动请缨的原因
至于宋江为何主动请缨去征讨方腊,其实背后有更多复杂的原因。自从梁山招安后,宋徽宗非常高兴,命令宋江与梁山的部队驻扎在城外。然而,随着一些奸臣试图拆散梁山好汉,宋江为了保全兄弟们,避免他们被分散,也为了避开朝廷中的权谋斗争,决定再次主动出征。另一方面,梁山的好汉们不愿散开,宋江也希望通过频繁的征战来保持兄弟们的团结。
如果要说朝廷“借刀杀人”,通过让宋江与方腊对抗,那其实是奸臣们的阴谋,而非宋徽宗的真实意图。宋江被利用的同时,也是在为朝廷平定叛乱,保住自己的命运。
六位缺席征方腊的好汉
在征方腊之前,宋江带领众兄弟归顺朝廷,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心甘情愿。宋江自身本来就是朝廷的小官员,遵循的是“反贼不反帝”的原则,所以他本是愿意归顺朝廷的。然而,梁山上的其他好汉则各有不同的心思。最终,六位好汉并没有随宋江前往征讨方腊,他们分别是入云龙公孙胜、玉臂匠金大坚、神医安道全、圣手书生萧让、铁叫子乐和、紫髯伯皇甫端。
这些好汉中,公孙胜因师傅的嘱托提出离开,金大坚因技艺出众被朝廷任命,萧让则被蔡京引荐,乐和和安道全也因技艺高超分别在朝廷任职。皇甫端作为一位兽医,也被留下负责御马。除公孙胜外,这些好汉都没有直接拒绝,而是因各自的才能和善良被朝廷“钦点”,最终在朝廷中安享一生。
这些人的共同特点,便是他们都拥有一技之长,深得朝廷的青睐;其次,他们为人宽厚善良,正因为这些美德,才让他们最终有了一个相对优渥的结局。这也证明了“善因善果”的古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