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看《三国演义》时,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曹营的众多大将们,不论能否打得过关羽,几乎都跃跃欲试地想要挑战他。但当面对张飞或赵云时,除了少数脑袋不太清楚的将领,大部分人都是尽量避而远之,根本不敢硬拼。这种现象,在整个《三国演义》乃至正史中都有体现。
关羽的名声,比张飞和赵云要响亮得多,且擒斩的敌将也远超他们:在正史中,关羽曾在万马军中刺杀颜良,水淹七军斩于禁,庞德等顶级武将都败在他手下。而张飞和赵云杀过的顶尖人物,倒真不好查找。《三国演义》甚至给张飞安排了一段极为夸张的桥段:在水断桥一带,他三声怒吼震慑了曹营的军队,令他们纷纷抱头逃窜。虽然这是演绎作品中的一幕,但它居然也出现在了《三国志·卷三十六》的记载中,这让人不禁感到困惑。当时刘备几乎已无力回天,即便有伏兵支援,也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小队,怎么可能吓退曹营那群骁勇善战的将领?
再看长坂坡之战,刘备主力已被全歼,赵云独自一人带着阿斗,勇猛突围。奇怪的是,曹营的将领除了张郃一人奋力追击,其他人居然在高地上冷眼旁观。尤其是曹洪,他飞马下山,与赵云交谈了一番,问了姓名后竟然转身离去——二人近距离交谈时,完全可以拔刀相向,然而曹洪却未曾出手。这难道不是曹洪心中不愿意争功的明证吗?曹操当时也未下令“不许放箭,只许生擒”,如果曹洪在此时见到赵云为何没有像面对马超时那般拼命?
很多读者给出了自己的解答:曹营的将领不愿与张飞对战,或许是出于对夏侯家族的尊重,因为张飞曾娶了夏侯渊视如掌上明珠的侄女;而对于赵云,不愿与他对决的原因则可能是因为赵云手持曹丞相的青釭剑,若是击败了他,曹家丢了面子,甚至有可能丢了兵器。
这些解释都有其道理,的确,张飞和夏侯家族的关系十分深厚。我们可以追溯到张飞和夏侯家的往事。夏侯渊曾在兖州和豫州动乱时,把妹妹的孤女抚养成材,并为她筹备了良好的嫁妆。这段佳话广为流传。后来,年仅十三四岁的夏侯姑娘便被张飞迎娶,这显然是得到了夏侯家的认可。张飞和夏侯家族的渊源由来已久,史书记载张飞曾为刘备请来夏侯惇帮助,而这个故事被收录在《三国志平话》中。值得注意的是,张飞和夏侯家的关系深厚,甚至被说成早已与夏侯渊家的女儿结婚。
事实上,古代贵族的婚姻有其极其严格的礼法和讲究。如果没有特殊的身份和背景,男子很难把年幼的女子娶为正妻。张飞能够娶夏侯渊的侄女作为正妻,显然是因为她出身显赫,家世清白。相比之下,甘夫人虽然深受刘备宠爱,却未曾成为刘备的正式妻子。因此,曹营将领们面对张飞时,往往会避开他。这就不难理解了:既然张飞的丈人是夏侯渊,且张飞的身份非同一般,大家自然不好轻易与其交手。
张飞与曹营的将领们的交战故事也耐人寻味。张郃在与张飞的对战中,不仅弃马逃窜,甚至连自己的战马都不敢再骑。许褚更是在一次与张飞交手时,被张飞一矛戳中肩膀,但曹营并没有为许褚报仇,反而对张郃进行了严厉的责罚。这一切都表现出曹营将领对张飞的忌惮。
张飞的身份特殊,而赵云更是身怀青釭剑,两者都不是普通的敌人。曹营的将领们不愿与他们交战,可能并不是唯一的原因,更多的还是因为他们深知,挑战张飞和赵云,几乎不可能带来什么好处。相较于挑战关羽,打败张飞和赵云带来的荣耀和回报太小,风险却极大。这点从庞德的一番话中可以窥见一斑。
庞德在出征之前,特意为自己准备了棺材,并留下遗言,其中透露出一个关键的信号,这也许是曹营将领们心中的共同心声。他说:“若不能斩关,必死于彼。即便未死,我也必自杀。”这番话透露出庞德对与关羽对决的决心,也暗示了打败关羽所带来的巨大名声和荣耀。他甚至在出发前向曹操坦言:“打败关羽,可以挫败他三十年的声威。”这一点,体现了关羽在三国名将中的巨大声望与威慑力。
相较之下,挑战张飞和赵云,胜了也不过是平凡的战功,若是失败了,甚至可能丢掉性命,实在得不偿失。正如关羽之战,一旦取胜,声名远扬,但击败张飞赵云,即便有胜利,也难以获得巨大的荣誉。
想象一下,若你是徐晃、许褚、夏侯惇这类的曹营将领,在两军对阵时,面对关羽、张飞、赵云,你会选择哪一位作为对手?从这一点来看,答案不言而喻:与关羽一战,哪怕死在关羽刀下,也足以让人铭记。而如果选择张飞或赵云,即使取胜,也很难得到足够的荣誉和回报,反而可能因为一场失败,失去面子,甚至丢掉性命。
这个现实,正是曹营诸将所深知的,他们对于关羽的死缠烂打,便是因为他所代表的巨大威胁与回报,而与张飞赵云的对决,更多的是“不值得冒险”的理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