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邓小平向中央提出了一个困扰自己的问题。当时,他身兼多职: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同时还担任总参谋长,工作繁重得难以想象。面对这些沉重的职责,他并没有推辞,而是认真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便能力再强,一个人也无法在如此多的岗位上同时表现出色。邓小平认为,国家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刻,自己应当将精力更多地集中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上,而将总参谋长的职位交给他人处理。
中央领导虽然知道邓小平的请求是出于真诚,但考虑到这一决策的重大性,迟迟没有作出决定。直到1979年6月,长期高强度的工作让一贯精力充沛的邓小平也感到力不从心。根据邓小平女儿的回忆,邓小平那时常常邀请身边的人到家里打桥牌,借此放松身心。尽管打牌看似是一种娱乐,但对于邓小平来说,这成了唯一能暂时脱离公事、恢复精力的方式。在此情境下,变革悄然开始,最终中央决定不再让邓小平兼任总参谋长。
那么,谁将接替这一重要职务呢?这一问题迅速成为军界关注的焦点。那时,大家普遍认为,长期协助邓小平处理总参日常事务的杨勇,理应成为接任者。1977年,杨勇已经担任副总长和总参第三书记,行政和党内职务仅次于邓小平和杨成武。然而,杨成武那时负责福州军区,虽然地位重要,但实质上并未参与总参的具体工作。杨勇因此成为了邓小平在总参工作的得力助手,外界普遍认为他将成为总参谋长的接班人。
不过,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1978年6月,杨勇率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访问南斯拉夫。大家原本以为,作为军方的重要人物,铁托一定会与杨勇会面,但出乎意料的是,铁托并没有接见杨勇。原因在于,南斯拉夫方面认为杨勇的副总长职务不够高,不符合会见的标准。杨勇却没有因此生气,反而表示:“我们事先没有告知,而且我确实只是副总长,不能强求对方如何。”这个小插曲表明了杨勇的谦逊和宽容。随后,南斯拉夫军事代表团来访中国时,邓小平亲自接见了他们,并让杨勇全程陪同,最终南斯拉夫方面也为此向杨勇道歉。
这段插曲虽然不大,但却仿佛为杨勇的接任之路埋下了伏笔。1979年11月,杨勇即将接任总参谋长似乎已成定局。张震将军回忆称,当时军委领导找他谈话,表示由于杨勇长期担任指挥职务,缺乏参谋工作经验,建议张震出任副总参谋长,协助杨勇工作。张震将军作为有着丰富参谋经验的老将,欣然同意了这一安排。然而,没过多久,事情又发生了变化。总参内部对杨勇的看法出现分歧,部分老同志向邓小平反映情况。最终,中央军委决定推迟此事,继续考虑更合适的人选。
在这个背景下,军中元老们深入探讨总参谋长人选的意义。开国元帅们的意见至关重要。邓小平与军委常委耿飚商量后,决定请叶剑英元帅发表意见。叶帅不仅决策果断,且眼光独到,他与耿飚讨论了六天,并写了详细的意见交给邓小平。此信内容的具体细节至今未完全披露,但可见其中的谨慎与复杂。
邓小平在接到信后仍感到难以决断,亲自去找徐向前和聂荣臻征求意见。两位老帅的意见也并不统一,最终他们也只能给出大致的方向性建议。最终,所有人对总参谋长的人选产生了深刻的讨论,最后的决定却仍没有明确的答案。
此时,一个名字逐渐浮出水面,许世友。许世友不仅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也拥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厚的军内影响力。特别是在1979年初,他指挥的广西自卫反击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展现了他依旧强劲的指挥能力。许世友的表现让人们期待他能成为新任总参谋长。然而,许世友虽然在军中声望很高,但时年73岁,他感到自己已不再适合继续担任如此重要的职务。最终,许世友并未进入总参谋长的候选名单,他选择了退休。
在众多开国将领中,谁能更适合这个重要职务呢?经过一番评估,杨得志上将逐渐被视为最佳人选。杨得志不仅拥有出色的战斗指挥能力,而且在政治、军事上都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重要战役中,杨得志始终冲在最前线,从红军时期到抗美援朝战争,再到自卫反击战,都能看到他的身影。他不仅在作战方面屡次立下赫赫战功,还长期担任重要军区司令员,具备了坚实的领导能力。1980年2月20日,经过邓小平等一众老帅的共同商议,杨得志最终被任命为总参谋长。
杨得志的任命得到军中上下的广泛支持与认同,而杨勇则毫不吝惜地向他表示祝贺。这时,军中的一场小插曲发生了。就在杨得志接任总参谋长后不久,杨勇在京西宾馆举行了一个简单的欢迎晚宴,邀请了总参的新老成员及其家属。宴会上的气氛本应轻松愉快,但中央纪委的黄克诚却因宴会地点的选择而指责他们不够谨慎。黄老对此表示了明确的批评,而杨勇和张震则笑着解释并道歉,最终将宴会费用由自己承担。此事件也再次提醒了大家,保持党风廉政是所有领导必须时刻注意的细节。
杨得志到任后,立即着手对总参的工作进行调整,明确分工,使得各个部门和职责更加高效运转。同时,随着国家改革的深入,军队的裁军与精简工作也在总参的领导下展开,成为中国军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一历史时刻,杨得志不仅承担了重任,还深刻影响了中国军队的未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