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下面是文章的改写版本,保持原意的同时增加了一些细节描写,总字数变化不大:
---
1959年,为了弘扬革命精神,宣传党组织的红色文化,朝鲜政府决定派出一支由劳动党中央委员朴永存率领的考察队,前往中国东北地区寻访革命战迹。出发前夕,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亲自在万景台会见了考察团的核心成员,特别对朴永存嘱托道:“你还记得张蔚华吗?他是我生死相交的兄弟,尽管他牺牲已有二十年,但我至今未曾探望过他的家属。这次你们去考察,一定要帮我找到他们。”
作为朝鲜的国家元首,金日成与张蔚华之间有着怎样的深厚情谊?最终,张蔚华的家人是否被找到了呢?
张蔚华的名字在中国许多人心中或许十分陌生,但在朝鲜,他的名声却如雷贯耳,甚至有“不了解张蔚华,就不能称为真正的朝鲜人”这样的话语流传。那究竟张蔚华是怎样一个人呢?
这段故事的起点,要追溯到张蔚华和金日成的父辈们那一代。
1917年寒冬,一个身影踏入了中国东北吉林省抚松县,这人正是金日成的父亲金亨稷。当时,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朝鲜,金亨稷为了抗击侵略,在平壤秘密组建了朝鲜国民会,一个地下反日组织,但因遭到日军严密追捕,被迫携家带口逃亡中国。
虽处流亡境地,金亨稷的家国情怀从未消退,他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期望他将来成为国家的支柱,因此取名“成柱”,寓意稳固国家的栋梁。
因其朝鲜人身份,抚松县政府迟迟不允许金亨稷一家落户。正当金亨稷举步维艰之际,他的善举促成了与张万程的结识。
张万程,正是张蔚华的父亲。那时他患上了严重的伤寒病,辗转寻医无果。消息传到了金亨稷耳中,正好他有些医术,于是主动前往张家诊治。
经过几日悉心治疗,张万程的病情奇迹般得以好转,张家对此感激涕零。为了报答恩情,张万程联合当地士绅向抚松县政府上书,终于为金亨稷一家解决了落户难题。两人更是结为义兄弟,成为生死挚友。
父辈们的友情,为张蔚华和金日成这两代少年埋下了深厚的友谊种子。他们从小一起成长,情同手足,即使成年后分别,彼此的情谊仍未改变。
1927年,年仅15岁的金日成离开了抚松县,前往吉林市毓文中学求学。在父亲的爱国精神熏陶下,他成立了最早的革命团体,加入“打倒帝国主义同盟会”。在学校期间,他接触到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地下组织,积极秘密发展朝鲜进步青年,推动反帝同盟的壮大。
金日成离开后,张蔚华情绪低落,思念童年伙伴,甚至一度辍学留在家中。多次被父亲劝说去沈阳求学,他依然执意前往吉林,想寻找金日成。
他记得金日成临别时的誓言:“我要追随共产党,拯救我们的国家!”于是,在一个暴风雪的夜晚,张蔚华偷偷携带父亲赠予的手枪,独自踏上了去吉林的路途。
当时即将毕业的金日成在课堂上忽闻老校工通知:“外面有位自长白山赶来的年轻人找你。”走出教室,他见到张蔚华满面憨笑。张蔚华掏出手枪,郑重地说:“成柱,我也要参军革命了!”
金日成惊讶之余,也深知张蔚华勇敢无畏,坚毅顽强,是个敢闯敢拼的好青年。他劝张蔚华返回家乡,但对方意志坚定,决心投身革命事业,金日成只得安排他以教师身份掩护,在榆树屯从事地下活动。
次年,张蔚华的哥哥张蔚中来吉林寻人,而金日成毕业后正准备进山组织武装。虽不舍,张蔚华也只能暂别,临行时金日成动情地说:“学成归来,我们一起战斗!”张蔚华含泪挥别。
在吉林这一年,张蔚华成为“共青同盟”成员,肩负着在家乡抚松组织党的外围团体,推动地下斗争的使命。
两个童年玩伴怀揣着共同的革命理想,展开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年迈的金日成回忆往事,提及张蔚华时,总忍不住热泪盈眶。
金日成自毓文中学毕业后,转战吉林附近卡伦乡,秘密组建抗日武装。1930年6月,他因卡伦会议发动武装暴动失败被捕,虽身陷囹圄,但革命热忱未曾熄灭。
出狱后,他奔赴伊通县孤榆树村,秘密组建朝鲜抗日救国军。因此前激进暴动频发,东北军阀和日本驻军严密封锁吉林,金日成不得不辗转敦化山区展开工作。
吉林城门、火车站处处戒备森严,日本特务隐秘监视。为护送金日成脱险,同盟会几位女同志盛装打扮成富家小姐,企图伪装将其护送出城。
然而车站警察严查,且身上携带机密文件风险极大,金日成放弃乘车,改乘距离吉林十里外的小站列车。
火车上军警频频盘查,尤其对朝鲜人极为警惕。面对逐渐逼近的检查,金日成心生绝望,准备赴死时,意外遇到了张蔚华。
自上次分别后,张蔚华一直关注着金日成的动向。得知其再次回吉林,张蔚华努力寻访未果,正准备去沈阳读书,没想到列车上竟与金日成相遇。
了解情况后,张蔚华毫不犹豫将金日成带进自己的头等包厢藏匿。由于包厢多为显贵使用,军警检查较松,金日成侥幸躲过追捕。
待军警离开,二人在海龙车站相拥告别,约定日后再共赴革命战场。
多年后,1937年夏,金日成在北满日伪统治区展开游击战,建立起强大的朝鲜人民革命军。一次激战中,部队被日军围困于抚松马鞍山区密林,弹药紧缺,形势危急。
金日成想到张蔚华,打算寻求援助,但遭多人反对,担心张蔚华家境优渥,或许已与敌方勾结,暴露行踪。金日成坚信兄弟,坚决派人联系张蔚华。
事实证明,张蔚华已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虽然对外经营照相馆,却一直暗中从事地下工作。
当援军找到他时,张蔚华激动落泪,多年未见的兄弟终于重逢。按照约定,几日后他携带军需物资来到抚松庙岭山洞,与金日成密谈三小时。
这次相见虽感人肺腑,却成最后一次相聚。张蔚华承诺支援部队,迅速筹集大量资金和物资,包括棉花、布匹、粮食和煤油等。
他们持续联系直至1937年秋,日伪搜捕更加严密,张蔚华的照相馆门庭冷落,他本人也失去踪迹。金日成派人探查,得知他已被捕。
背叛者竟是金日成旧友郑学海,他被敌人收买,出卖了张蔚华。日伪将照相馆包围,张蔚华惨遭酷刑,坚守秘密未泄露一丝一毫。
在张万程的努力下,张蔚华被以“保外就医”名义救出,但已身心俱疲。他将亲友遣散,颤抖着写信给金日成后,独自走进暗室,饮下毒酒。
张蔚华就此殉国,敌人失去突破口。一个月后,金日成收到其遗书,字字血泪:“成柱,敌人派特务秘密侦察司令部,速还要紧!”
金日成悲痛欲绝,这位生死兄弟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令他心如刀绞。当时张蔚华的儿子张金泉年仅4岁,女儿张金禄刚出生。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金日成虽身兼首相重任,却从未忘记张蔚华的牺牲与贡献。
1959年,朝鲜派考察团赴东北寻访革命遗迹,临行前金日成特别叮嘱朴永存:“一定要找到张蔚华的家属,向他们表达我的问候。”
朴永存率团踏遍黑龙江、吉林,先于实地考察前通过中国接待部门找到了张蔚华的亲属。张万程已于1954年去世,妻子与两个孩子仍在抚松安居。
当朴永存拜访张家,张蔚华的妻子感动地展示一张封存多年的照片,是张蔚华与金日成胞弟金哲柱在抚松的合影,成为唯一遗照。
为表达谢意,她将照片赠予朝鲜,金日成见后悲从中来,指示将照片陈列于平壤新建的民族解放战争博物馆。
此次考察不仅还原了朝鲜抗战历史,也让张蔚华的事迹在朝鲜广为流传,声名远播。
不久,金日成收到了张金泉从吉林寄来的长信,详述父亲牺牲后家人的艰辛,表达对金日成不忘旧情的感激。
1984年,金日成乘火车途经吉林时,曾向随行中国外交官表达“真想见见张蔚华后代”的心愿,但因任务繁重未能成行,只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