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施琅是一位多面的人物,身份复杂且具有争议。他既是两度投降清朝的汉族罪人,又是协助康熙帝统一台湾的清朝功臣;既是清朝实际控制台湾的统治者,也是台湾最大的“包租公”。面对这些复杂的身份,我们不禁要问,靖海侯施琅究竟是民族英雄,还是民族的罪人?
在20世纪七十年代,施琅、吴三桂和洪承畴等投降将领,常被视为“汉奸”,因为他们曾背叛自己的民族。这一点不可否认,他们确实为清朝的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对于当时的清朝,他们无疑是肱骨之臣,但对于明朝而言,满清的入侵代表着外族压迫,他们的投降行为无疑是叛国之举。那么,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如何评价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抛开民族情感的争议,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容易,最终只能交给史学家们去辩论。
施琅,字尊侯,号琢公,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祖籍河南固始县。他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虽然祖辈曾在宋朝担任过小官,但到了父亲那一代,家道中落。然而,施家的名声仍在当地颇好,深得人们的尊敬。施琅小时候不太热衷于读书,而是对武艺充满兴趣,拜师学习刀枪棍棒和兵法。17岁那年,他加入了军队,表现出色,屡次立下战功,得到了海上霸主郑芝龙的提拔,成为一名部将,之后被调到郑芝龙的儿子郑成功麾下,深得信任和重用。
郑芝龙的传奇经历,可以说是一部东南沿海的海盗史。他带领的舰队不掠夺妇女、不杀百姓、也不纵火焚烧,甚至带有一点“劫富济贫”的意味,在沿海地区和日本都极具声望。面对清朝的强大势力,郑成功坚定反清,而郑芝龙则铁了心投降清朝,施琅作为郑芝龙的部将,最终也跟随他投降清军。可是,郑芝龙在清朝并未获得信任,清廷没有给他任何实权,最终在未能说服郑成功投降的情况下,郑芝龙被处死。
郑芝龙死后,部分原郑军将领回到了郑成功麾下,但施琅却选择继续跟随清朝,参与镇压明朝残余势力。命运弄人,施琅在一次反叛过程中被郑成功认定为叛徒,施琅亲自处决了曾德等反叛者,但这一举动直接导致了他与郑成功的彻底决裂。在家人和部下被郑成功杀害之后,施琅最终再次投降清朝。然而,由于此前的反复投降,清廷对他并不完全信任,将他冷藏了二十多年。
在这漫长的二十多年里,施琅深感不得志,像《天下长河》中的施琅一样,常被朝廷同僚讥笑。他尽管送出了大量的贿赂,但依然没能获得重用。然而,机会最终在康熙二十一年到来。康熙帝平定三藩后,准备收复台湾,而精通水战的施琅恰好是最合适的人选。康熙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并授予太子少保衔,令他整顿水师,准备攻占台湾。
1683年6月14日,施琅带领水军从铜山出发,首先攻占了郑军防守薄弱的八罩岛。随后,施琅指挥水军分四路进攻台湾。当时,郑克塽(郑成功的孙子)虽然是台湾的延平郡王,但年仅12岁,实际权力掌握在冯锡范和刘国轩手中,这使得台湾政权内部分裂,施琅趁机发起攻击,经过几番激烈的战斗,最终击败了郑军,成功收复台湾。
施琅收复台湾后,康熙帝封他为靖海侯,虽然施琅本人并未常驻台湾,但他无疑是台湾的实际统治者。攻占台湾后,施琅不仅获得了大量财富,还占领了大量土地,具体而言,他掌握了台南一半已开垦的土地,这些土地被称为“施侯租田园”,这一制度一直持续到日本统治台湾时。施琅甚至规定,任何赴台湾的移民不得携带家眷或长期定居。这样的大规模土地占有,不禁让人怀疑清政府为何同意这种安排,收复台湾的意义究竟何在。
此外,施琅的行事风格仍然存在争议。根据《台湾文献》第六十一卷第三期的记载,施琅在攻台后与英国和荷兰在台湾的代表秘密接触,计划将台湾归还荷兰,以便通过这些西方国家来控制福建的外贸,并推动清朝维持海禁政策,从而促进福建商人的垄断地位。虽然这一计划未能实现,但它却揭示了施琅在私人利益和权力斗争中的野心与贪婪。
综上所述,施琅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他既有为清朝统一台湾的功绩,也有为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行为。要评价他是民族英雄还是民族败类,恐怕没有简单的答案。如何看待施琅,最终取决于我们如何权衡他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的动机和行为对历史的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