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视剧《天下长河》中,高士奇的官职显赫一时,他被描绘为文华殿大学士、《康熙字典》正总裁、南书房的师父、翰林院掌院学士、国史馆正总裁。康熙皇帝甚至评价他说:“高士奇是难得的大才子,连朕都有些佩服他。”这段描述无疑展现了高士奇在剧中的尊崇地位,但现实中的高士奇与剧中人物相比,显然有些差距。
历史上的高士奇虽然在南书房担任要职,但他实际的官职最高不过是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礼部侍郎是正二品,翰林院掌院学士则是从二品,按照朝廷官职的制度,他最高也只能是正二品,至于正一品的职务,如文华殿大学士,是高士奇从未企及的。比如剧中的明珠,他就是武英殿大学士,官职高于高士奇。这使得我们不禁思考剧中的描述是否有些夸张。
虽然历史上的高士奇并没有在仕途上如剧中所描绘的那样“一日七迁”,但他的仕途依旧值得称道,堪称传奇。正如剧中所展示的,高士奇在科举中并未中进士,但他被明珠推荐给了康熙。康熙眼光独到,慧眼识珠,仅仅几年间,从一个举人出身的高士奇便以从七品的中书舍人身份开始,逐步晋升,最终成为在南书房担任重要职务的学者。
南书房在康熙朝具有特殊的地位。最初,它仅仅是康熙与翰林院学士讨论学术、吟诗作对的场所,但随着时间推移,南书房逐渐演变为朝廷的核心机构,掌管起草诏令、撰写谕旨等重要事务,权力渐渐凌驾于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之上。正因如此,尽管高士奇在南书房仅担任六品官职,但仍能获得“高相”的称号,足见其在朝廷中的重要地位。
在《天下长河》中,高士奇八面玲珑,深得康熙皇帝的信任,历史上也确实如此。高士奇不仅是康熙的宠臣,剧中的康熙对他虽然有些微不满,最终虽然放了他一马,但两人之间的君臣关系已产生了裂痕。然而,真实的历史中,康熙与高士奇之间的关系一直十分融洽,康熙对高士奇的宠爱和信任更是可见一斑。康熙对高士奇的“过分”宠爱,可以从两个事例中看得更加清楚。
首先,清朝对官员去世后的谥号有明确规定,通常只有一品大员才能获得“授谥”的资格。若是官员品行端正、为国有功,皇帝才会为其授谥。高士奇担任的是正二品的礼部侍郎,按惯例他并不符合“授谥”的条件。然而,康熙特意破例,提升高士奇的官职至正一品,以便给他一个谥号,这几乎让人怀疑康熙之所以这么做,恰恰是为了给高士奇一个“文恪”的谥号,这个谥号对文臣来说是相当高的荣誉。
第二,历史上高士奇与剧中的徐乾学有不少相似之处。两人同样是康熙朝的重量级人物,也都涉及到过贪污案。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湖广巡抚张汧因贪污案而被揭发,高士奇和徐乾学都被牵涉其中。最终,徐乾学被罢官,并且一生都遭到御史和言官的弹劾。而高士奇则在此风波中全身而退,康熙仍然亲自带着他征战噶尔丹并参与南巡。徐乾学虽然官职较高,担任过从一品的左都御史和刑部尚书,但他去世时却未获谥号。而高士奇尽管官职低于徐乾学,却不仅被加封为正一品,还被追谥为“文恪”,康熙甚至亲笔写下了悼文:“勉学承先志,存诚报国思”。这种对比充分显示了康熙对高士奇的宠爱,不仅是对其才学的认可,也是在其个人政治上的极大信任。
从这些事例来看,康熙对高士奇的宠爱可谓是无与伦比。无论是给他特殊的谥号,还是在风波中力挺他,高士奇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无疑是超乎寻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