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11月28日,沈醉成为第二批特赦对象,是前两期特赦人员中唯一的一位军统重要成员。
这对沈醉来说,本应是一件喜事,也象征着极高的荣誉与信任。然而,特赦后不久的一次聚餐中,一位领导特意单独提醒他:“你过去半辈子靠职业关系说了很多假话,以后应该学着讲真话。”
显然,这位领导没找别人,只针对沈醉进行提醒,足见他平时少有说真话的习惯。领导虽体面地把原因归结为职业性质,暗示只要沈醉不再做特务,自然会说实话。
可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沈醉半生沉浸在谎言与特务工作中,说假话已成根深蒂固的习惯,想要突然改口讲真话,难度极大。
面对被列为战犯,沈醉内心难免感到不平。他坚称自己在卢汉领导的“云南起义”中功不可没,理应被视为功臣,而非战犯。
确实,云南起义中,卢汉曾发出命令召集军统人员,沈醉察觉命令中存在问题,便用军统的暗号重新起草命令,成功诱捕了包括徐远举、周养浩在内的多名军统特务,可谓立下大功。
然而,起义结局并不理想。蒋军的重要将领余程万和李弥却通过欺骗等手段逃脱,让卢汉愤怒不已。
更糟的是,沈醉等人在被押期间还组建了一个七人小团体,卢汉认为这七人是假装起义,实则反抗。因此,在余程万和李弥逃脱后,沈醉的软禁状态升级为严密关押。
说沈醉完全冤枉也不尽然。押期间,他曾通过亲友送来的换洗衣服机会写信传递消息,只要有“走”字,他都会刻意把“走”字旁写得特别大,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暗示逃跑。
因此,沈醉被认定为战犯,也有一定的道理。
或许是长期特务生涯的影响,沈醉说的话真假难辨,且经常随口而出,缺乏责任感,给许多人带来了麻烦。
以下仅举两例加以说明。
第一,他在回忆录中声称,王耀武的妻子郑宜兰和副官王相宾卷走了王耀武全部钱财,私奔海外。
王耀武被捕得早,对家中状况一无所知。幸运的是,他曾在济南失守前叮嘱妻子,万一变故,只能前往上海或香港,绝不能去海峡对岸。
因为上海和香港是王耀武产业所在地,能让妻儿安稳生活,若去了对岸,只能依赖蒋氏,蒋军残兵败将众多,难以妥善安排所有家属。
济南被华野攻陷后,王耀武被俘。尤其是他被俘后还通过广播呼吁蒋军停战,激怒蒋方,蒋氏尚未对妻儿下手,已算宽容。更别说照顾他们了。
虽然王耀武资产颇丰,但在金圆券与银元券流通混乱时期,即使变卖也换不了多少真金白银。王耀武虽擅理财,却非贪婪之人,钱大多用于打通官路和救济旧部,留存资金不多。
而且他被俘后的言论令蒋方愤怒,王耀武的旧部和朋友即使想帮助其家属,也难以出手。
此时,副官王相宾无私援助郑宜兰携带7名子女和两个侄子,从上海飞往香港。此举本为义举,却被沈醉的回忆录歪曲成私奔携款逃走。
沈醉虽被俘较晚,作为军统成员,理应了解蒋军将领家属情况,尤其对王耀武妻儿动向清楚。郑宜兰带子女逃港他明知事实。
郑宜兰与王相宾私奔说,是蒋系内部恶意中伤的谣言,蒋氏利用一切手段打击王耀武。
沈醉未调查核实,竟在回忆录中信口开河,造成恶劣影响。
王耀武特赦后,本想与妻儿团聚,却收到了郑宜兰寄来的解除婚姻关系信,使“郑宜兰和王相宾卷款私奔”的传言更加可信。
事实正好相反,郑宜兰拒绝回国,寄信解除婚姻关系,恰恰是她深爱王耀武的表现。
为何郑宜兰早不提解除关系,却偏在王耀武被特赦后提出?蒋军将领中不少人都收到过类似信件。
她的用意只有一个:她知王耀武家庭观念重,妻儿是他在狱中改造的动力,若收此信他或崩溃。
既如此,为何不直接回国团聚?此事十分蹊跷。
此事还需追溯到郑宜兰的父亲。
二次东征后,王耀武驻福建福州任宪兵营一连长,得当地绅士郑推事赏识,娶其女郑宜兰为妻。
后郑推事因历史问题被处死,作为其女儿及战犯妻子,郑宜兰内心惶恐,加之他人挑拨,不敢回国。
所以,特赦后,郑宜兰才寄信解除夫妻关系,盼王耀武另寻新欢,以便有人照料他。
由此可见,郑宜兰是难得的好妻子,沈醉却在回忆录中误写郑宜兰和副官卷款私奔,实属不负责任,给王家带来巨大伤害。
再看第二件事。
1989年4月24日,杀害杨忠祥将军的主犯张静甫被撤销当年判决,恢复名誉。可当时张静甫已被处决38年。
张静甫被认定为凶手,是沈醉提供的线索。
沈醉凭什么认定张静甫就是凶手?他本人是否参与?
其实沈醉并未亲眼见证此事,否则也难免牵连。
据沈醉所说,1949年10月26日,张静甫作为有功代表赴重庆,获毛人凤重赏,据称奖金额达7根金条和4600块银元。
沈醉推断:若非张静甫立功,毛人凤怎会如此大方赏赐?
然而,张静甫去世三十多年后,他的夫人曾庆云寄信给沈醉,坚称张静甫当天不在重庆,而在贵阳,恳请沈醉重新调查。
要知道,背负杀人凶手家属的骂名,会让张静甫一家人难以安宁。
收到信后,沈醉陷入沉思:自己是否冤枉了张静甫?若真错了,如何面对张家?
沈醉最终决定彻查此事,委托相关人员调查。
事实显示,杀害杨忠祥的6名直接凶手中,并无张静甫名字。
而这些直接凶手中,有两人逃往海峡对岸,调查中未见任何证据指向张静甫。
为何真正凶手未领赏金,反而与此事无关的张静甫前去领奖?
原来,这全是毛人凤幕后操控。
1939年,张静甫调任杨忠祥身边担任医官,深受其影响。1947年1月被军统逮捕判刑三年。
1949年8月获释,条件是引诱杨忠祥赴重庆。杨忠祥对此并不意外,认为早晚会遭害,用生命换取张静甫自由也是无奈之举。
张静甫准备陪同杨忠祥赴重庆时,毛人凤却命令他们原地不动。半月后才接令赴昆明向沈醉报到。
毛人凤又命张静甫代表看押杨忠祥的特务领取赏金。
这使沈醉误以为张静甫是凶手,否则不会领赏金。
实际上,这赏金是毛人凤发给特务们的“活动经费”。
沈醉被毛人凤的诡计蒙蔽,只凭猜测认定张静甫为杀人凶手,导致1951年4月15日张静甫被错杀。
此事从头到尾是毛人凤策划,责任难逃其身,但沈醉若认真核查、持疑义,张静甫未必遭此不幸。
在功德林中,战犯们交代态度能反映人品。黄埔军校毕业的将领多不隐瞒,所言多为实情。
但特务出身者,如沈醉、徐远举、周养浩三位“军统三剑客”,虽然言辞充足,态度尚可,但交代内容多粉饰、推卸、避重就轻,真话少之又少。
这恐怕也是他们职业习惯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