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改变蜀汉的偏安局面,先后进行了五次北伐,试图与曹魏对抗。然而,这一决定在历史上引发了大量争议,争论的核心在于诸葛亮究竟是该采取积极进攻以寻求变革,还是应该专注于防守以确保自保。实际上,这一问题的本质归结为一个数学概率问题。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双信封悖论”。设想一下,领导准备给你发放年终奖金,并让你在两个信封中任选其一。已知其中一个信封里的奖金是另一个的两倍。当你随机选择了一个信封并打开它,发现里面是10000元。此时,领导告知你可以再次选择一个信封,重新作出决定。那么,你会选择保留这个10000元的信封,还是选择另一个信封呢?从直觉而言,似乎换或不换没有太大区别,因为你无法确认另一个信封里的金额究竟是5000元还是20000元。然而,现代数学通过严谨的计算和实验揭示,换掉信封才是正确的选择,你的奖金期望将达到12500元。这便是引人深思的“双信封悖论”。
其次,回到诸葛亮实施北伐的决策上。在接手刘备遗留下来的蜀汉政权时,诸葛亮面临着北伐与否的选择,正如这一“双信封问题”。此刻,诸葛亮手中握有第一个“信封”,也就是选择不北伐,固守现状,这样可以维持现有的安定。而选择更换“第二个信封”,意味着主动出击,进行北伐,图谋变革。从直观上看,维持现状似乎是最稳妥的策略,北伐的结果可能不会比现在好,甚至可能遭遇更大的损失。然而,“双信封悖论”的神秘之处在于,人的直觉往往是不可靠的。像诸葛亮这样具有卓越智慧的人,能够超越常人的直觉,以理性与辩证的方法来分析问题。因此,尽管北伐在魏蜀力量悬殊的情境下看似毫无意义,诸葛亮的选择实际上是为蜀汉寻求变革的明智之举。
最后,伟人总是能够作出超常的决断。纵观历史长河,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那些在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杰出人物都与“双信封悖论”的精髓不谋而合。当普通人在面临“变”与“不变”的抉择时,往往会倾向于选择稳妥的“不变”,而伟人们则勇敢地选择“变”。正如古语所云,“变则通,不变则亡”。南宋没能重夺北方,最终在崖山海战后走向了彻底的灭亡。而朱元璋与朱棣大胆进攻漠北,才奠定了汉人王朝的辉煌。当大清皇朝在闭关锁国的漩涡中沉沦时,西方国家则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果断打开了那个“第二个信封”,在全球范围内获取了巨额财富,直至今日。
综合来看,诸葛亮应否北伐的其实是一个数学概率问题。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要面对的选择是,要么安稳地维持现状,静待灭亡;要么主动寻求变革,冒险一搏,争取“单车变摩托”的机遇。从这个角度来看,诸葛亮选择北伐的决策无疑是对蜀汉命运的悲壮探索。虽然结果并不如人所愿,但从诸葛亮的立场出发,毫无疑问,坚决北伐是唯一的正确选择。